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体现“因材施教”

作者: 马新会

摘 要: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了学生生源的多样化,基础的差异性,迫使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体现“因材施教”,走出教学困境。而分层教学是目前最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学生、教学目标两方面探讨分层的标准和具体方法,并应用想用的实例来阐述分层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分层;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13-001

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区,学生生源多样化,因此学生教育背景相对复杂,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的学生来自城里,小学、初中早就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同时家里也有电脑,他们很早就学会用电脑处理信息。而有些同学来自偏远地区,中学的信息课只能是摆设,电脑对他们来说,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更别提利用电脑处理信息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教学评价,那么教学效果是相当的不好,基础好的同学,感觉无聊,失去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同学听不懂,跟不上操作,将会越来越差。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和掌握的学习理论,我们决定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积极尝试分层教学,走出现在的教学困境。

分层实际上是指隐性分层,即“学生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被分为哪个层次,而教师心中十分明确自己所执教班级的分层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因材施教。”可见,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整个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是分层教育的基础。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始发点和最终归宿。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因此,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和自身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并根据分类制定教学目标,统一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首先,将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已有知识基础很好的放在A层学生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把重点放在知识面的拓宽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在学习高一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一课时,对于A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一步探讨excel的高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成绩管理案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自学本节课的知识,并深度挖掘excel可用功能完成任务。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其次,将上课反应一般,但很爱学习的学生放在B层次。B层次的学生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要多考虑基础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设定帮助文件,引导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主要面向基础知识,并且对于重难点,要从不同侧面去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去理解知识点,以达到理解并熟练应用的效果。例如,在上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这一节课时,对于B层次的学生,设置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并应用WORD基础知识。对于字体、段落、图片的设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设置问题时,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去思考、去理解这些问题。比如,对于图片的设置,可以要求他们同时处理多张图片,每种处理效果略有不同,让他们不但能完成任务,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了每种设置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再次,将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放在C组。C组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自我控制力很差,如果设置的内容太多,就会完成不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首先要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入手,给出的问题、练习要既能概括本节课重点,又简单易于理解操作,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上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第一章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时,对于C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会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简单明了,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对他们来说“跳一跳”就能完成,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又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C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越来越多,同时学习信心的增强,也会促使他们 越来越感兴趣,从而使他们愉快的完成任务,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最后,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分层对待。对待A层次的学生要求要高一些,鼓励他们攀登更高的难度。对于B层次的学生,扎实他们的基础知识,并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去探索。对于C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要时刻注意表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同时,这三个分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随时进行动态调整。比如有C层次学生,以前的基础差,操作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础知识变扎实了,操作变快了,就可以调到B层。A层次的学生,如果总是完成不了任务,就试着调到B层。总之,他们状态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而面对现今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但是,分层教学却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每一类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每一类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功与探索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谢海平.如何在课堂教学细节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年02期

[2]张革.课堂提问细节的优化[J]新课程(综合版),2010年02期

[3]黄鹏程.中学差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