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作者: 沈丽

摘 要:兴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教学效果。本文对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关键字:小学科学; 学习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65-001

小学科学已经走入我们的课堂,而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对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把微笑带进课堂,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

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课堂,会给学生带来温暖,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课堂教学也将在清新欢快中拉开帷幕。这样,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将随之提高。

自古以来,三尺讲台,就是教师挥洒激情的圣地,但也铸成了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了这道屏障,课堂上教师居高临下,而学生则需仰视老师,这无疑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关系。如果教师重心下降,走下讲台,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去,则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屏障,提高课堂内师生民主平等的气氛,增进课堂的和谐性。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气氛自然会融洽,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必会提高。

2.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发言的“群言堂”。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尝试着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即使学生的观点有错误,表述不太流畅,也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试想,当教师微笑着、目光中饱含激励倾听学生的发言时,对学生来讲是多么大的安慰和激励啊!学会倾听,也体现了教师的修养和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教师也会更加尊敬和信赖;学会倾听,增进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民主平等,促进了课堂的和谐。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保持师生平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增进课堂的和谐性,激发每位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那么对他所教的每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科学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挖掘科学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教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万紫千红、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生机勃勃、变化万千的动物世界;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的形态美、结构美、生理美、生态美。教师应发掘科学教材中美的因素,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可通过展示教学图片和播放录像,展现生物的多种形态美。青青的小草,嫩绿的树叶,漂亮的花朵,悠闲的牛羊,让人感受到自然和谐的形态美;猛虎长啸森林,骏马驰骋草原,雁群列队南飞,松鼠跳跃林间等等,又体现了生物的形态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展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向日葵从早到晚追逐太阳转,蜜蜂寻找花蜜时,优美圆形舞或“8”字摆尾等显现了生物的行为美。当这些大自然中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发出“如在画中”的感慨。

不同的生物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显现出结构美。比如鱼有鳍可以在水中游泳,马有四肢在陆地上奔跑,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广泛分布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点缀着大自然,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在动物中,各种精巧的蛋壳、贝壳、龟壳,以及人的头盖骨,都是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同样给人以良好的美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各种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科学的直接兴趣

学生对标本、模型、挂图、录像、电影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运用各种不同的直观教具,发挥多媒体优势,优化教学过程。如学习《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时,我先在各小组的实验桌面摆放一块带“眼”的马铃薯,同学们一进入实验室,一下子就被带“眼”的马铃薯吸引住了,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马铃薯上怎么有小芽啊?”“它发芽了,看!这边也有……”我适时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观察、探究:“请大家想一想、找一找还有哪些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这样设疑,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国旗怎样升上去》时,我在这节课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图片展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用flash动画演示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提重物。形象的直观图和充满趣味性的flash动画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直接兴趣。

四、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能叩开学生心灵之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怎样移动重物》中,提问:为什么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起整个地球?他的说法对吗?在《折形状》中,提问:你能用一张A4复印纸托起一块红砖吗?在学习《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中,提问:为什么“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学生通过分析找到答案,将会有成功的喜悦。巧妙的问题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使科学课富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知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知学才能刻苦;好学使学习变得执著;乐学使学习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乐学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愉悦的心境中,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主动地去学习,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学生乐学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