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 印慧

摘 要: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依据现代教学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也谈不上教育。

关键词:教师和学生;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02-002

对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师生互动的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已不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是一种处于师生平等状态下认知及情感的交流体验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该以情感为媒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的引导及规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及其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师生互动中,言语互动是常见的形式之一,言语互动所传递的信息总是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部表情、手势等一些非言语互动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总是会有意无意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良好的互动当然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如何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如何使师生互动产生积极的效果,一直是教师、学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师生互动呢?

一、师生互动的涵义

互动,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拥有的较为规范的界定有许多种,其中包括“互动是指人际间的交感互动关系。例如:甲乙两人谈话,甲的问话是引起乙回答的刺激,而乙的反应又将是引起甲进一步回答的刺激”,“互动是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互动过程。”“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过程。”

然而,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互动的另一种定义,“人际关系与人际互动是一种共生关系:人际互动是人际关系的动态展示,人际关系是人际互动的静态表征。”

根据以上种种论述,我总结师生互动为: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

二、师生互动的影响

1.良性、有效的小学师生互动的前提以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影响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与思考》(徐红,刘洪芳《四川教育学院学报》)向我们综合阐述了良好的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前提。文章从多个方面分析并得出结论:(1)反思是切实转变教学行为的前提。(2)平等师生关系是互动教学的心理基础。(3)关注弱势学生,促进全体发展。(4)改进课堂氛围,促进积极互动。(5)尽力改善办学条件,搭建师生互动平台。(6)针对学生年龄特征,优化互动策略。(7)加强城乡教学交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我们得知师生互动受这些方面的影响,如果注意这样七个方面,那么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会进行的更好。

《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何学锋 吴敏《教改前沿》2003/8)中则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师生互动的前提。从文章中我们得知,互动是否成功、有效,教师应当要从学生需要出发,创造开放性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差异,创设互动学习机遇,促进多向交流。

2.各学科中的小学师生互动研究

《互动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周根妹《学科教学探索》2004/11)中,作者从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建立零距离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教学文化,关注学生的情感;倡导体验实践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师生互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作者选取了一个小学英语课堂实录片段得出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互动式教学的关注点。包括(1)师生全身心投入。(2)确立交流主题。(3)挖掘主题内涵,拓展学生视野。(4)提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

同样,在《小学社会课的互动教学》(黎景霖《教育岛刊》2003/5)、《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王丽霞《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李姝钰《辽宁师专学报》2003/12)等等一些文章中,作者结合了本学科的特点,从学科特点出发,阐述小学师生互动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不同的学科也许互动的形式和频率会不同,但是每个学科的课堂师生互动必然会给本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3.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小学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其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在沈贵鹏的《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教育基本理论》)一文中就有所体现。文中指出:“在课堂师生互动中,言语互动是常见的形式之一,也是隐性心理教育课程的重要渠道,言语互动所传递的信息总是有意无意地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课堂师生互动表现为师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心理的交融,充分、合理的师生互动能使学生课堂学习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并促进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心理品质的提升。”

三、师生互动的影响

不同方式的互动,对学生会造成表现和行为的差异。因此,师生互动对学生会产生各种影响:

1.师生互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1师生互动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接受这位教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这门课。

1.2师生互动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干劲。良好的师生互动往往成为学生改正错误或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提高。

1.3师生互动影响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成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近教师,而这样的接近容易得到更多的教益。

1.4师生互动影响学业成绩。好的师生互动会让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喜欢这门课,从而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这门功课,取得好的成绩。

2.师生互动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

这个影响是观察不到的,但是在通过与陈帆的谈话以及与教师的谈话中,我们发现,师生互动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影响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2.1良好的师生互动能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学生对老师具有依赖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获得安全感的基本的心理需要。

2.2师生互动影响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个性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的,尤其对儿童而言,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自我评价。

2.3师生互动影响着学生自尊心的形成。只有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形成自尊。

2.4师生互动影响学生行为动机的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学生能得到尊重,得到重视,得到积极的评价,基于此产生的自豪感、责任感是行为动机最好的来源。

2.5师生互动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在专制的,压力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本能的好奇心、探索欲会被扼杀、压抑。良好的师生互动则可以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3.良好的师生互动

其实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很清楚的感觉到:语文老师与陈帆的互动是成功的,是有效果的,语文老师通过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里认可你是老师,我应该听老师的教导。现在的孩子不比从前,他们有了自己更多的想法,而老师树立自己威信的方式显然也要和以往不同。指责和训斥的互动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叛逆的情绪,学生并不接受你,甚至故意要和老师作对。相反,老师与学生之间温和、理解、信任的互动行为更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心底接受老师,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正确而有效的师生互动行为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身的。

然而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行动的改变是因为观念的改变,师生互动行为的改变需要的是对学生观念的改变。良性而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老师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要做到:

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现代社会的本质是民主化,而教育现代化的基点则应是教育的民主化。我们要克服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师道尊严”的诸多弊端。做到教师与学生的尊严并重。

首先,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人格与教师的人格是平等的。既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那么他们的身心则还处在发展状态,是不健全的,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之处,这些不健全是心理水平、发展水平的问题,而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因此,学生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其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为学生的遗传基因各异,后天条件(家庭、社会环境)都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智力、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如果教师仍然用“是否遵守纪律”与“学习成绩好坏”来衡量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显然是片面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出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还允许他们的这些毛病出现反复,允许学生进步慢点,允许学生张扬他们的个性。

2.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空间距离很近的师生,心理距离却相当遥远。如果教师能够真正与学生平等相对,心理相容,互动共进,那教育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

理解你的学生。在竞争压力巨大的今天,学生是何其苦啊,如果我们老师去当一天的学生,然后再反思我们的教育,那我们老师就会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尊重你的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教育好学生。尊重是相互的,假如尊重换回的是不尊重,那学生还会相信和接受我们的教育吗?与学生沟通,教师要经常运用谈话、倾听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诚恳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语;关爱你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师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教师如果能一如既往地爱学生,那么再难以转化的学生也能被教师的爱所感化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