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自主性学习 追求有效性教学
作者: 杨培根摘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03-00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兴趣,并能从探索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位数学老师共同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及做法。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既是认知性学习,也是情感性学习,冷酷无情的教学,压力下的学习,必将导致学生的厌学弃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师生是平等和谐的,相互尊重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课堂上的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学生心理上的放松,才可能有师生的交流,才会有去思考、去探索的勇气。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出现差错时,教师应该耐心地、心平气和地启发、引导,以一些探索的口气帮助他。例如我在课堂上经常请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给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如果他们不能回答或回答错时,我会用比较随和的语言,如“请你再想一想”、“请你慢慢说,咱不急”等来激励他们。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小朋友的教学,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要给学生敢说、乐说、想说、会说的机会,这样,就必须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友情性的环境”。不随意批评一个学生,不随意抵制个别学生的意见,相反,我们要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努力,真正地在课堂上接纳、容忍不同意见的提出。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认知分歧。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这种宽松宜人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表达见解,并得到他人的关注,使其本来封闭,排异甚至是自卑的心态向开放、接纳、自信的心态转变,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再如:当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个学生无法完全正确回答,而另一个学生补充才解决时,老师应该肯定这个问题是这两位同学共同完成的结果,以此来鼓励前一位同学。另外,我有时还故意把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也在板书演示的时候,把它呈现在板书上了,当我的错误呈现出来时,大部分小朋友马上会向老师提出:“老师,你做错了。”这样,当着孩子的面,我也说出了自己疏忽的一面,从而也提醒每个孩子不能犯这种解题错误了。这种交流是真诚的,是一种师生关系平等的体现。
二、以认知基础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更是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把学生的“接受学习”转变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的活动多了,交流多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了。但是,有时候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转变而转变,安排的自主活动只是形式而已,使学生在实际探究过程中茫然无绪。因此,我觉得学生的自主探究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再由教师精心的设计与组织,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从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三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引出“周长”的计算
1.出示一片“树叶”的图片。(树叶的边线用黑线圈出)
师问:看了这片树叶,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学生会回答,这片树叶有多大?这片树叶边上的黑线有多长?我知道这黑线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非常好,用黑线描出的是树叶的周长,但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教师板书:周长的计算)
师:同学们,这片树叶的周长怎么才能计算出来呢?大家想想办法。(学生开始讨论)
师:那如果老师给每人发一根线,请你们量一量你们桌上准备的树叶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学生动手圈一圈,量一量)(分别选取几组同学,说说他们计算出来的树叶的周长。)
图形的“周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也是为进入高年级数学中学习图形的面积打好基础的。在引入周长计算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我是利用树叶的图片(其中树叶中间还有小线条),特意把树叶的边线用黑线标出,让学生注意树叶一周的黑色边线就是树叶的周长(即是指围成一个平面图形四周边线的长度之和),而不包括树叶中间的小线条的长度。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水平,就能充分地发挥自主学习的兴趣,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树叶的周长问题了。其中有的可以用线来圈出图形,有的可以借助直尺把图形分割开来进行计算。总之,学生有了周长的概念,就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把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出来。
三、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
通常教师会把一些知识以公式化的形式让学生机械化地背,机械化地做。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很简单地让学生记一下计算方法,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模仿着方法去解决。实际上,教师的教学设计,完全能使学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解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再经教师对不同计算方法的分析与总结,抓住学生对探究问题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把它推进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试着解决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学生先根据周长的含义,把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则能得出正方形的周长,并根据乘法的意义,几个相同加数,则可以看作是一个加数的几倍。因此,学生很快便能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边长的4倍。例如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片断中:
1.出示一张篮球场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体育老师沿着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呢?这篮球场的周长又是多少呢?怎么计算?(学生讨论,交流)
师:那如果老师把篮球场的长设为28米,宽为15米,请你们来算一算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开始计算)
2.教师巡视后,指名回答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15×2=30(米) 56+30=86(米)
(4)28+15=43(米) 43×2=86(米)
(学生的回答非常热烈,尽管方法和上面四种方法相同,只是顺序上有些改变,但他们同样想表现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还用了多种方法,求得的周长都是86米)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哦,计算方法多种多样,那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看书上的计算方法,看看哪种方法和你想的一样呢?你喜欢哪种呢?(教师不必强调,由学生自由选择)
3.出示正方形例图,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呢?(学生就顺着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列出计算式。)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许多学生能根据周长的含义,很快写出28+15+28+15=86(米)的算式,而有的学生则根据学过的“倍”的概念,在计算时,他们能从长与宽的数据的连加形式中,很快就得出:28+28可以写成28×2,15+15可以写成15×2,因此,就可以写成“方法三”了。还有的学生则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有两组对边。可以把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和宽之和的2倍,这样就形成了“方法四”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已有的认识结构,拓展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中。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灵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过程。
四、放开双手,鼓励质疑,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他们的思维实际,更能引起他们的探究。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50个同学去划船,其中大船限坐6人,每条10元,小船限坐4人,每条8元,问你准备怎样租船?”同学们根据问题的信息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快有了租船的方案,我就指名几个同学上来板演,答案各不相同。我就问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方案呢?”同学们各说各的理由,其中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这个方案是最省钱的。”顿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是啊,虽然问题没有要求我们考虑如何租船最省钱,可是有些同学已经考虑到了,这说明学生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源于生活实践,当然,我们还可以更多地为生活所服务。
五、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惟命是听’”,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挑战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使自主探究不走过场,我们提出了“探究的问题要有深度、有价值,探究的过程要有要求、有指导”的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周长与长和宽或周长与边长之间的关系是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课堂上我选适当指导,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测量、计算,然后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之和的两倍”和“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四倍”。由于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并体验了探索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总之,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更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探究,只有在适时适度的基础上,激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教与学的价值,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