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 常茂摘 要:本文从体育教学活动中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入手,剖析了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探讨了体育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挫折心理。
关键词:体育教学; 挫折教育; 身心健康; 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67-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强弱,已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今的小学生,他们倍受长辈的宠爱和溺爱。生活无忧无虑,但心理承受力差,经受不起任何一次小小的打击。很多学生用逃学、离家出走、打架斗殴,甚至自杀的方法来逃避所面对的种种挫折与失败,透过一些触目惊心的鲜活事件,又一次对学校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而学校体育教育涉及到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各方面的活动情况。可见,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心理表现比其他学科更直接、更突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挫折教育及其意义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挫折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概念,专门研究在达不到追求目标的情况下,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变化的规律。在体育活动中,人们追求的是胜利和愉快,培养的是斗志、勇敢精神及坚忍不拔的毅力。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和社会性,使得挫折和顺利永远并存在体育活动中。因此,重视和研究体育活动中的挫折理论,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人格,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挫折,引导人们在遭受挫折之后,如何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体育活动中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
1.产生挫折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紧张或其他各种人为因素。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指的是与老师、同学之间,或者家庭关系之间,从而使学生感到冷落、孤立无援的境地,遭受挫折,人为因素主要指体育教师过分刻薄,严肃对待,让不同的学生完成同等难度的动作,使学生感到窘迫,遭受挫折。对于这千差万别的心理挫折,教师要善于控制,既要抓住重点,克服共性的挫折,又要洞察细微,区别对待。
2.产生挫折的主观因素
产生挫折的主观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许多因素。首先是学生的身体特征,有些学生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而自怨自艾,有些学生为自己身材矮小而烦恼,女学生为自己的体态发胖而不安。其次是学生的智能水平,有些学生学习勤奋,但受自己的智能水平所限,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缺乏体育能力而无法达标。最后是学生的人格特征。有些学生缺乏自我评价能力,确立不现实的行为目标,有些学生过度焦虑,漫不经心地自负自卑。
三、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挫折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力
“成功体育”是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意志力,激发成功的最好教育。体育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将学生按年龄、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合理进行分组训练和比赛,使更多的学生经常不断的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成功,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挖掘自我潜在的能力,体验成功喜悦。并且要正视体育锻炼中的困难,竞赛中有成功与失败,这就要求学生不惧怕困难和敢于失败,并做到体育锻炼要有持久性。因此,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更能有效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尤其把心理健康放在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体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挫折教育。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中心倾向,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把心理健康融入体育教学,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问题的产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将心理健康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教会学生学会放弃,敢于失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努力拼搏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活动比赛中,不必用言语。一个手势,一个配合,就能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产生一种情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适应能力强。另外,一些集体项目的本身就给参与者提出了必须互相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要求。了解同学,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这往往是比赛获胜的基础。所有这些对那些情感孤单,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时不是很热情的人来说,都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改善了人际关系。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当学生置身于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将会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激励,从而去奋发拼搏,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己。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挫折心理的引导,对于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情绪,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承受力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8.8第四期
[2]欣果实.讨论体育活动中的挫折效应,天津体育学院学刊,1999.6
[3]邱海龙.中学生体育教学中挫折心理浅析及诊治手段,中国体育科学,2001.3
[4]体育教学过程中“挫折教育”再思考,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年第13期
[5]周志雄.对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思考,中国学校体育, 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