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纠正策略
作者: 王凯摘 要:恰当的课堂导入能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轻松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真正实现“减负增效,学生快乐的学,教师幸福的教”。反之,平淡乏味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导入。
关键词:中学数学; 导入; 低效; 纠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10-00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是一堂课学习内容的指向标,有效导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无定法,导入有法,因材而定,因人而别,有效的课堂教学导入,能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中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导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精彩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教学导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是进入了认识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平淡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出现在灌输式的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直接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缺乏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缺少必要的知识构建和认知冲突,学生往往记住的只是书本上的一段话或是一个定理,在这种导入方式下,直接决定着接下来的教学将是大量的围绕教材内容的例题和练习,把学生练成了解题的工具。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导入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严重地束缚和窒息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比如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平方差公式》的公开课,教师直接就把公式a2-b2=(a+b)(a-b)告诉学生,然后就通过讲例题让学生理解运用这个公式。这节课的导入缺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缺少学生必要的知识建构,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不切实际
部分教师认为,导入设计得过于简单,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因而他们不顾学生的实际,把导入设计得花枝招展,在上课时,学生忙活半天也不能理清其中的关系,更不要说由此引出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了。这种导入方式会极大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有老师在上《单项式、多项式》时,导入中让学生观察一系列代数式,想法很好,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单项式、多项式的特点和概念,但给出的式子中包含了整式、分式、根式,这显然超出了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忙活半天也不能发现这些式子的区别与特点,导致教学失败。
3.喧宾夺主
部分教师在导入时越俎代庖,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而是迫不及待地像流水线一样的提出问题,然后很快由问题导入到所学内容,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被迫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效率可想而知,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
以上现象是由于教师对情境目标和功能的认识不当而出现的,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过分华丽的导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思维的碰撞消失了,思考的深度没有了,数学教学就像生活常识课或是游戏活动课,热闹漂亮的外表下课堂导入的实质已不复存在。
二、提高数学课堂导入效率的策略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导入不仅考验教师对课堂驾驭的能力,还涉及到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学习能力的了解,以及学生是否养成规范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些教育理论,结合新课程背景,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好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呢?
1.游戏导入
寓教于乐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训练了他们的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上苏科版七年级下《平方差公式》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入的:首先我提问学生:今年是2012年,老师用与2012有关的数字出一个计算题,不用计算器和草稿纸,你能很快就算出20132-20122的结果吗?在学生表示出有困难时,让学生玩剪纸游戏,在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上剪去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发现剩下的图形可以剪成两个小长方形,并且这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接为边长为(a+b)与(a-b)的长方形,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个过程中蕴含的面积关系,即a2-b2=(a+b)(a-b),通过剪纸游戏学生得到了平方差公式,并且很容易用公式解决开始提出来的计算问题,为接下来的知识延伸奠定基础,学生学得轻松。
2.悬疑导入
悬疑导入法能体现导入的探究性,重点突出数学的“探究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我在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的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我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我就给出了姚明在05-06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明显达到了有效的教学效果。
3.故事导入
如果以一个精彩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并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去。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笔者这样设计了导入语:“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正忙着洗碗进餐,其中一个同学问老师:‘我们共有多少人吃饭?’老师听后灵机一动,就事论事,对这位同学说:‘我们共带了55个碗,其中一人一个饭碗,二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刚好分完,请你计算一下有多少人进餐?’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后,认真思考片刻,便笑着告诉了老师计算的方法及人数,
老师高兴地夸这位同学聪明。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位同学告诉老师的计算方法及人数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都积极举手回答。
4.类比导入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结点、相似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可以和实际中例子相比较,把数学分类的思想具体形象化。在多媒体上投影出多种水果的图片,对它们的分类,这个游戏学生能轻而易举的完成,初一的学生会感到新奇而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自然的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中来,给出一系列的单项式,要求学生分类。学生很自然能将有如下特征的单项式分为一类:(1)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总之,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把“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内容作有效取舍,设计出典型的导入课例,突出学生如何学,注重导入的艺术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广东教育,2004年第4期
[2]葛军.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肖柏荣.数学教育设计的艺术,数学通报,199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