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学校“行为偏差”生的矫正策略探究

作者: 雷林芳

摘 要:学生行为偏差是城乡结合学校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及教育行为偏差学生,对城乡结合的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有现实和长远意思,本文试在分析行为偏差学生的表现和原因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提到的知、情、意、行四方面来做好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城乡结合; 行为偏差; 根本原因; 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41-002

学生行为偏差是目前城乡结合学校的重要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如若管理不当,则会带来更多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本校位于郊区,离城区十几里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多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每年都有近80%成绩优秀的小学毕业生流入城区学校就读。在优质学生生源丢失如此严重,而学生基础又如此低下的前提下,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每况愈下。因而行为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成为了城乡结合教育工作者需迫切解决的重点。为此,本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和总结。

一、“行为偏差”生的案例呈现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行为偏差学生。这些行为偏差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

案例一:

某班的吴某好动和懒散,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上课常常是没书,没笔,没本子,成了典型的“三无”学生,经常与任课老师发生矛盾,不愿意接受批评和帮助。他告诉笔者:“读不读书无所谓的,我就混个毕业的,反正我大学也考不上。”

案例二:

本班的王某,原本进校的时候各科成绩不错,有点小调皮,行为习惯不是特别好,自我约束能力和意志力也比较薄弱,但有一颗聪明的脑袋,被大家认为是潜力型学生。一年后由原来优秀的学生变成了问题学生。开始迟到,旷课,谈恋爱,抽烟,赌博等,成绩也由年级前30名变成了年级倒数。为何一个优秀的学生会突然变成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呢?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导致学生行为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初中生行为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行为偏差问题在农村初中学校比较常见,从笔者多次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行为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某个个体因素所能造就的,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体。

1.家庭因素:家长未做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是学生成长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学生行为上种种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家庭教育。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的错误示范及留守家庭等都是导致学生行为偏差的根源之一。

2.学校因素:部分教育者往往是学生形成行为偏差的肇事者

学生的问题除了家庭因素的影响之外,学校教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1“最大化的升学率”。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得到最大化的升学率。分数也开始成了衡量工作的标准。很多学校的追求片面的升学率开始分快慢班或实验班,很多教师开始重视尖子生,开始搞题海战术。使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重视,才能得不到挖掘。学生开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开始叛逆,通过极端的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体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2.2个别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失当。个别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失当是学生问题形成的催化剂。城郊结合的学校各方面的设施比较简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比较落后。教师为提高教学成绩,对学生采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搞题海战术,相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始由原来的吃不消发展到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偏差产生在所难免。

3.社会因素

社会不良风气对问题学生有着不可小视的影响,如电视、网络、网吧、暴力、色情影视等不健康的社会现状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还未成形时,先入为主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已经侵占了他们的思想,滋长了他们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三、初中生行为偏差的“认知心理学”转化工作

面对着学生的诸多问题和他们的影响力,分析着学生问题的形成原因,思考着学生的转化工作。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做好学生行为问题的转化工作。

1.“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变教学行为,通过合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从情感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2引导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城郊结合地区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且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光靠辅导,靠做题是不够的。要转变观念,着眼学生的发展,树立现代教学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导学案,做到课前预习,课中探讨解决问题,课后总结反思问题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问题自己提出,知识自己探索,规律自己发现,方法自己创造,学习内容自己展开的学习氛围。

2.“情”——以心交心,打开学生的“心灵枷锁”

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在班级中常常被同学、老师鄙视的,他们被认为是班级的“垃圾”、“败类”、“蛀虫”。转化这些学生,要掌握好他们自尊心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心理矛盾,通过倾听、沟通和表扬来赢得学生的信任。

案例三:

案例二中的王某,从一名优秀的学生变成了问题学生,而他的根源却来源于部分教师的不当行为,笔者多次与他交流中发现他对教师有着严重的对抗情绪,而且有较重的叛逆情绪。于是笔者在合适的机会单独找到王某,在一个空教室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笔者很认真的倾听了王某对自己的看法,对老师的看法,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他的谈话从刚开始的吞吞吐吐到坦诚不恭,再到后面对自己的一切留下后悔的泪水,笔者发现王某的本性其实并不坏。于是笔者针对此次的谈话,分析他思维中的每个错误意识,通过举例交流慢慢扭转着他的错误意识。于是在平时班级里,只要他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开始表扬他,间隔一段时间就和他进行谈心。笔者发现他慢慢开始信任笔者了,开始相信笔者的讲话,开始懂得如何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了。他不再是让老师头痛的“垃圾”了。

从上述的案例中笔者感觉到要想转化学生,让学生相信你,信任你,前提必须要以心交心,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学生感觉:老师关心你,爱护你。

3.“意”——营造赏识氛围,开启学生自信大门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是自我尊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的一种激励手段。

案例四:

本班的方某同学,学习基础比较差,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与方某交谈中他告诉笔者:“老师我想读的,也想做个好学生,但是我这些题目都不懂,都不会做,我也没办法。”笔者对此思考再三,决定给方某找个“小老师”,每天让“小老师”布置他力所能及的作业给他做,监督他的学习,并帮助他的学习。同时配合各个任课老师给予他适当的鼓励。慢慢的,他越来越听“小老师”的话了,上课开始认真做作业了,自己不懂的题目开始会问“小老师”了,每天定时让“小老师”教他读单词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要老师从各个细节中调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赞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行”——建立两大平台,打造和谐育人环境

良好的氛围是转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外在条件,因此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也同等重要。

4.1从日常行为入手,细抓严管。从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入手,细抓严管,帮助学生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我们城郊结合的学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随便的情况比较明显,因此要改掉他们的不良习惯要靠制度,靠规范。班级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一日常规》《课堂纪律常规》《课间文明休息常规》等,让学生一切行为有章可循,并提出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要求。通过观看视频《感恩教育》《从一个问题学生到中考状元》《义气的背后》等和主题班会活动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正确意识,将正确的道德观念深入其身入其脑入其心,将德育思想和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三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将班级的所有事情都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按时干,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

4.2培养有力的班干部队伍,构建自我管理体制。要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班干部队伍。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可以帮助你管理整个班级,可以帮你制止班级很多不良现象,可以帮助你发现和解决班级问题,还可以帮你形成很强的班级自我管理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培养班干部队伍上必须花大精力,班主任要使班委的每个成员都爱自己的岗位、尊重重视自己的岗位,只有爱岗才能敬岗,最终才能爱班敬班;与此同时,班主任要敢于放手让他们管,班级活动班委自己管,班级纪律班委自己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班干部的自治自理能力。通过班干部形成学生的自律意识。只有通过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才能营造好的班级氛围,以有效的防止迟到早退、上课吵、不做作业等现象的发生。因此,构建班级自我管理体制,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3树立“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在班级形成一种能够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班风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对班级每个成员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在班内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和评价,形成“好人好事勤宣扬,不良现象敢抵制”的风气。通过一对一学生互帮互助,营造班级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班级的集体意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4.4加强寝室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寝室文化建设,争创文明寝室、示范寝室,通过参加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宿舍文化的品位,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使学生养成“讲究寝室卫生、爱护寝室环境”的良好习惯。

案例五:

刚接手本班,让笔者感觉这个班级真够差劲的,班级学生大多自我为中心,个性随便现象严重,学生关系如同一盘散沙一样,学习成绩基本各科都是倒数第二,四项竞赛扣分严重,寝室卫生和纪律情况也很堪忧。班级迟到早退,上课吵闹,不做作业等现象严重,第二天早自修,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迟到,还有大多班干部也在内。全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细细分析班级中的每一个现象,笔者采取了“勤”字管理班级,发现效果不明显。于是,经过一周的观察和分析,笔者与班干部制定了《班规》《课堂纪律要求》《寝室的卫生与纪律要求》的加扣分制度,并为班级每位同学建立综合考评档案,及时更新其档案,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将班级中严重的内务问题,排队问题,纪律问题等用相机拍下以最真实的形式呈现给每位同学,使得每个制度和规范都落到实处。与此同时,班级还培养了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班级事务放手让学生管理,有效的防止了学生迟到早退,上课吵闹等现象。在班会课上针对班级的主要问题,定时的开展主题班会,通过辩论,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半个学期过去,班级的学习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善,同学们开始要学习了,开始关注班级荣誉了。期中考试班级的各科平均分也跃居了第二,寝室内务大比拼上班级6个寝室4个寝室获奖,四项竞赛的流动红旗在班级中也屡见不鲜了,整个班级慢慢走上了积极向上的正轨。

上述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班的良好氛围在于班级文化的管理和建设,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章可循,培养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建立学生自律管理意识,开展主题班会,融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可见,运用“认知心理学”对城乡结合学校学生的转化,需要我们教师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关爱学生,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建立多个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自己走路,且走出更好的路。

参考文献:

[1]傅冬梅.初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与策略[D]苏州大学,2009

[2]胡晓和.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江西理工大学,2011(6)

[3]陈华锋,张溪.中职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科教导刊,2011(11)

[4]谭翰举,曹白雪.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才智期刊,2011(1)

[5]匡慧.中学生行为偏差原因分析及其管理对策,甘肃农业期刊,2011(1)

[6]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