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激情飞扬
作者: 郑黎明摘 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把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放在首位,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唤醒学生积极的课堂情绪。“唤醒”学生的数学课堂情绪指的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始终让学生的情绪处于愉悦、投入的状态,从而顺利进行师生互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活动。笔者认为: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课堂情绪的前提;关键是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即进行课堂调谐、调味、调温、调速的“四调”艺术;还可采取“尊重、赏识、赞美、激励”的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关键词:课堂情绪; 唤醒;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47-002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注重让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常常忘记或者忽略了讲台下学生的诸多愿望。因此,课堂变得沉闷压抑。
其实,学生除了有掌握知识的渴求之外,还常常有下列需求:
情绪安全感——课堂学习中,意识到自己能够像其他人一样轻松获取知识;
趣味性——生动而贴近自己的课程内容;
自信心——感到有竞争力;
归属感——班级整体相互联系的感觉;
权力和自由——前者指学生希望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接纳,后者指学生有自己的抉择权、自治权。
课堂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更应带给学生情感因素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并真正形成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美国心理学博士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著的《自主课堂》一书告诉我们:把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放在首位,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创造积极课堂环境的关键在于,教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旨在唤醒学生积极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课堂情绪被“唤醒”的状态下,学生共提问18次,有10个问题质量较高,发言25人次,有10人次有创见。而在情绪差的情况下,学生提问仅4次,发言10人次,且质量较差无创见。三周后的测试又表明,前者巩固率达90.8%,后者巩固率为72.9%。曾经在国际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动的洛扎洛夫暗示教学法,其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暗示、提示、降低学习要求等各种各样“唤醒”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能获得成功,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而不使学生受到任何外部强迫,才获得成功。我国实施的情境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可能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这样就可以高效率的进行课堂教学。
一、学生课堂情绪的分类
一般学生的课堂情绪可粗分为热情活跃型和冷漠沉闷型。常见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课堂教学处于两类之间,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从学生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将学生课堂情绪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标准型学生情绪高昂,愿意接受教师所言,对教师讲课满意,喜欢上该课,绝大多数学生踊跃发言,答对率高,笑声多,注意力专注,相互间交往、赞赏多。
2.一般型总体情绪平和,有的显出烦闷、懒散、不安,对教师讲课无强烈反应,评价一般,或静静地听,或私下自发性说话,有的专注,有的分神。
3.负偏型绝大多数学生或无精打采,或懒散沉闷,对教师提问感到不安,焦虑厌烦,不愿接受教师所言,与教师严重对立,自发性说话人数多,开小差,有的甚至故意捣乱,相互埋怨。负偏型还可再分为对立、压抑、分散等种类。
二、“唤醒”学生课堂情绪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参与的态度。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并不是越兴奋越好。相反,过于兴奋的课堂情绪反而有碍于课堂教学,应此,教师必须把学生的课堂情绪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1.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才能够提供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充溢师生情感的对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富于激情,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教师应注意适时、适度,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灵活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
其次,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的人文环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
再次,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恰当的关注,让他知道教师时时关注着他的进步,聆听着他的脚步声。另外,为了成功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平时,师生情感的交流、民主相处亦是实现课堂主体性参与的平台。
2.运用“调谐、调味、调温、调速”的教学艺术
高超的教学艺术往往是活跃课堂情绪的源头。凡是学生在课堂中反应迟钝,面有难色,拧眉蹙额,应答人数较少,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凝滞等情况表明学生消化不良。原因或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或教学内容阐述不明,难度过大;或教学节奏太快学生合不上拍等等。如遇到上述情况,教师应冷静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堂情绪呈现最佳状态。
2.1课堂“调谐”艺术。所谓“调谐”艺术,就是指教师能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信息的接受量,或通过可靠的对学生知、情、意的外显及时进行调节,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的频率相等,使教与学基本达到共振,即谐振的目的。当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之间产生“共振”效应时,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科学、准确、清晰、恰当、缓急有致、刚柔相济,时刻调动着学生思维的活跃、合拍,于是伴随着智慧的火花一起降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语言密度,安排适当难度的学习内容是个关键。
2.2课堂“调味”艺术。学生最讨厌枯燥乏味的课,如果每一节课都用一种方法,学生会腻烦、枯燥、疲劳。为此要求教师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味”。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设置一定的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各种情境,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以情设境。即教师提高感情的连结和沟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呈现出积极、投入的学习情绪。首先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教《乘方》一节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张很大的纸,把它对折再对折,如此反复,一共对折30次。请问此时纸有多厚?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说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当老师告诉他们纸有世上最高峰——珠穆琅玛峰10多倍高度时,学生怎么也不信,认为老师骗他们。此时老师可以引入乘方概念,告诉他们学了乘方后,就能自己算出纸的厚度了。
②以疑设境。即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巧设疑问,引导学生循着问题积极思索,寻求答案。如《概率》这一课,老师可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早些时候,法国有两个大数学家,一个叫做巴斯卡尔,一个叫做费马。巴斯卡尔认识两个赌徒,这两个赌徒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说,他俩下赌金之后,约定谁先赢满5局,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A赢了4局, B赢了3局,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这个钱应该怎么分?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赢了4局的就拿4份,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而谁也没达到,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
③以趣设境。即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时,新课伊始,我就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特别考试——学生考老师。你们只要说出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马上就可以告诉你这个三角形中第三个角的度数。”听到同学可以考老师,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看到如此,每个同学都表现出惊讶的神情,都急着要知道老师究竟有什么窍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④以奇设境。在课堂上,教师以新奇的事物、新奇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思维处于高度集中和活跃的状态,去积极思维。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让大家任意画一个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将各边中点顺次联接起来。当学生发现画了什么样的四边形,连起来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和兴奋了。他们亲自体验了变中不变,感觉到了一个新的规律,从而想弄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于是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道理。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为此,在教学某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为“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笔者尽量采用多种形式的辅导教学措施及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实验活动课、室外测量、社会考察等)。
(3)巧设悬念和疑阵。学贵有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巧设疑阵,就能很快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2.3课堂“调温”艺术。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于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下的“常温”,就应学习“调温”艺术,教师应通过科学的“调温”方式进行加温或聚热处理,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能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情绪高涨地学习。
2.4课堂“调速”艺术。过快或过慢的教学速度都会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情绪,因此需要教师合理把握,给学生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采取“赏识、尊重、赞美、激励”的积极评价
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评价,一个赞赏的动作,都能使学生情绪激昂,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评价方法也多样化,可以运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也可以及时运用语言评估或者设立一些奖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表扬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意识。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形式。
总之,情绪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智力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正确的教育思想、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把握好学生的情绪,驾驭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使课堂真正发挥其教书育人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3]陈安福主编.中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叶上雄主编.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