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方法探究
作者: 卜银芳摘 要: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感、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读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0-001
阅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情并茂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传情动人的功效。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才可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素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一、营造情境和氛围,激发朗读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强调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并在身心入境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老师们都知道,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要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些教学艺术,要不学生们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朗读训练是排斥的,长期枯燥的朗读训练会彻底抹杀他们的朗读兴趣。所以我们要合理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东方明珠》一文,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生活经验缺少,对东方明珠塔的认识不够。教材中只提供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三幅图片。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多种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并对东方明珠电视塔进行简要的介绍,有了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很快的把握东方明珠塔的整体形状,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理解。尤其是文中对“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的理解,借助了多媒体,学生一下子就能和五颜六色区别开来。教学中运用图画再现、板书展示、音乐烘托、假想旅行、放映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了根据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表象。
二、让身心融入课文,强化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儿童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在学习中产生自我肯定的乐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寻求愉快的活动,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强化训练,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朗读。
1.在表演中再现体会朗读。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组织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思考、理解。这种方法对中低年级非常适合。表演的方式很多,有时是集体表演,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动作。有时是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如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和冬天的不同表现,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表演诠释了蚂蚁夏天背、拉粮食的辛苦和蝈蝈“躺在大树下乘凉”的“自由自在”,以及冬天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和蝈蝈的“又冷又饿”。这时,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从表演中体会到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
2.将课文带回生活。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适当指导,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奶奶的白发》一文,引导学生理解“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时,可以问:小朋友,平时你的奶奶是怎样照顾你的?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相通,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实践证明,以上的引导,能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未尽之意”。只要每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地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去关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活动,学生就一定能发展能力,张扬个性,课堂也一定会充满活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朗读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得直观、生动活泼,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配乐朗读。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变学生的“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2.场景再现。心理学上说,形象直观的事物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孩子们无穷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了。如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在训练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时,就可采用给画面配音的方法。播放课文动画,让学生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能尝试一下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们一定会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们放松了身心,在轻松舒缓的氛围中,就能最大限度地读出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