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发展思维例谈

作者: 杨莉

摘 要: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学习语文要学会通过思维掌握语言文字间的逻辑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比较是一种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思维能力,出示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自主地发现语言材料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经常在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比较; 语言材料;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7-00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在字词句的教学中,比较常常被用到,如形近字比较,比较词义的异同,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的异同,到了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往篇章方面转移,需要培养独立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培养独立构思习作的能力,这些知识点也越来越抽象,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体特点,写作特色以及隐含在文章中的深刻含义,这样对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在比较中领略写作方法

如何来引导学生领略写作方法呢?直接告之未尝不可,但过于生硬,学生领悟起来会比较困难。有时采用比较的方式会较为自然一些。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第7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位挑水工用两只水罐挑水,其中一只水罐因为有条裂缝而深深自卑,可聪明的挑水工利用它的裂缝浇灌出了一路鲜花,故事说明有缺陷并不可怕,关键是恰当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课文写到破水罐因为不能完成好挑水任务向挑水工道歉时,挑水工告之破水罐的作用后戛然而止,看似还未交代结局,显得不够完整,但文章写到这里,寓意以及破水罐将来的变化可想而知,这种看似未完但意在其中的结尾方式比较独特,在备课时,这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般而言,我们在起步作文教学中,必定是强调文章的完整性,这种特殊的结篇方式,与学生通常要达到的写作要求相背离,如果教学中能够抓住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得到一次极好的写作指导,也是学习方法的指引——在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建立读与写的联系。

在这一案例中,为了让学生领会“曲尽言未了”的结尾方式,我引导学生把具体的语言材料加以对比,在比较异同中自主得出结论。课堂教学无非是个特例,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思想,能够给学生指引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个小小的课堂一角,我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知不觉把各种阅读材料加以比较,从而自觉习得各种写作方法。

二、在比较中读懂文章内蕴

例如苏教版第8册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也就是宋庆龄同志的崇高品格与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这篇文章有别于一般的描写事物的文章,而是借樟树赞美了宋庆龄蓬勃的革命精神与崇高的人格,我给出具体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

具体的实施过程是这样的:在学完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5节)后,我出示了题为《樟树》的一篇文章,内容就是第4、5节外加我补充的结尾:“这两棵樟树不仅外表蓬蓬勃勃,而且永保香气,真让人喜欢呀!”我问学生:题目的中心词是樟树,课文4、5节已经把樟树的特点从外到内都介绍过了,按照我们写作的习惯,我们大概会加上这样一个结尾。可是课文仅仅写的是樟树吗?请浏览课文,包括题目、图片,自己来发现一下。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在具体的材料间自主思考发现。不长的时间后,有学生说课文好像不光写树,如果只写树题目叫“樟树”就可以了。有学生说宋庆龄和树好像密不可分。还有的说宋庆龄应该是个值得尊敬的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自己就能感受出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人物宋庆龄身上,文章意在人而不在物。学生在建立了树与人的联系后,透过樟树去思考人物的品格,从而领悟了人物精神。

教学歌颂人物类的文章,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情境的营造和语文教材情感因素的挖掘,这是没有错的,然而语文教材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资源,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过于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忽视思维训练不可取。杜威曾说:“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这一要求切实贯彻到教学中去。

三、在比较中感知文体特点

在小学低年级,为了贴近小孩子的认知特点,教材中童话、故事、诗歌这类富有童趣的文章占绝大多数,进入中高年级,教材安排的文章体裁更为丰富多样,富于想象的童话故事类文章淡出,而增加了具有逻辑性的说理文,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常接触一种新文体时,在教学初始,教师都会先告诉学生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但这样直接的告之概念,文章的特征未必能留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印象。

在教学苏教版第10册《谈礼貌》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课文后,说一说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了首尾两节,我出示了文章的首尾两节(均是直接告诉人们要礼貌待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语言的语句),我出示了这两节文字,对学生说:“既然这两节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文章写这么多不就可以了吗?”学生一愣,我让学生比对着再看看原文,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通过这一对比,学生明白了所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这个道理是正确的,让人更相信这个道理,于是学生懂得了说理文就是努力把道理向读者说清楚的文章,所举的例子是帮助说清楚道理,使人更加信服的。于是,感知说理文特征的教学任务水到渠成,“说理文”这三个字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了它,建立了关于说理文形象化的概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