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学生思维 创新美术教学
作者: 侯钧晓摘 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充满着丰富的情感。美术学科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能科学地将美术教育知识传授给他们,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关键词:创作; 兴趣;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02-001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绘画的启蒙阶段。然而现在的孩子却娇生惯养,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面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也缺乏创新,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在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能科学地将美术教育知识传授给他们,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放飞思维,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千姿百态,自然是变化无穷,从这些生活中我们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艺术中也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将纯技巧性的东西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老师教,学生跟着模仿,等到自己创作的时候,我经常听到学生讲:“老师,我不会画。”真的就是笨,不会,还是因为没有创作的源泉呢?我在教学《肖像艺术》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都被橡皮擦破了,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举手告诉我自己想画喜欢的人。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自己妈妈的孩子找过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肖像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认真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人的眼睛鼻子嘴巴呢?于是我将原来设计成一课时的课改成两课时,布置他们回家去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他们的五官有什么区别,分别是什么样,然后照着画出来。在第二课时开始时,我又适当的讲解了五官的结构,这样学生们就有了创作的根源,作品完成的都非常好。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我们的社区》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社区的建设,大门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这样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功的开端,是成功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和情感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上,我们要改变呆板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如五年级的《偶戏》,这课要求学生们制作出一付戏偶。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我在上课时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偶戏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首先我播放一些偶戏演出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偶戏角色的分类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亲自动手时,学生们首先照着戏偶的制作原理制作出属于他们的“小演员”,然后在他们身上设计出绚丽多彩的服装,脸上涂抹艳丽的色彩,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百分百,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三、信心是成功的桥梁
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敢去想不敢画,更有学生上课害怕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欣赏;下笔时不敢肯定落笔;看到老师经过便习惯性地把作业挡住;看到老师的目光会不经意地把头低下去,躲避老师的目光……其实这只是自信心在作祟,学生聪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在这点上老师应给予多多的鼓励和帮助,学生们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信心倍增,就勇于大胆的创作。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
例如在五年级《动物的脸》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国画作品,但有部分同学握着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学生的创作尽管有些欠缺,但是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在评价环节时,班里的一个学生,举起了一张青蛙的国画,顿时遭到同学的嘲笑,他羞红了脸,把头低的很低。原来他的作品和实物相差甚远,把青蛙的头画的很小,而嘴和眼睛画的太大。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这时如果教师也跟着批评,那学生的自信心会倍受打击。于是,我立刻做出表扬:“喔,原来我们这位同学想表现的是抽象派艺术,我们应该学习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时全班都向他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他也把自信的笑容挂在了脸上。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立即投入的那份“力”,几乎是无法抑制的,通过用角色定位,引导他们寻找知识的闪光点,体验到学习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实现最自由,最幸福,充满激情的学习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