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要极力拓展语文的外延

作者: 李本昶

摘 要:中职语文教学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学。中职语文应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在生活中去吸取营养,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拓展外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34-001

中专校的语文老师有必要在守住语文教学阵地的前提下拓展语文的外延。

一、发掘课程资源,强化学生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学。面向社会用人环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也为语文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在生活中去吸取营养,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技术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据技术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要求来培养人,是市场经济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挑战。虽然多数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耳濡目染,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差。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带领学生开展富有活力的对话,让课堂充满深厚的人文关怀气氛。

语文课文分为文学类和应用类进行教学。文学类包括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说明文议论文分析、小说阅读、古诗文诵读。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命,热爱美的情感,使其思想有一定深度,心灵更为鲜活,更赋予创造力。应用类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与口语交际。根据用人单位的一般要求,应用文写作的重点为新闻、会议记录、合同、说明书、求职信等。口语交际则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流利、得体、准确的表达、创设求职现场、辩论会、演讲赛等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在教学中,培养富于创新,心灵丰富,有较强语文能力的劳动者。

二、挖掘学生潜能,增强文化内涵

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三:一是在广泛开掘语文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借助厚重的文化资源,极力丰富学生心灵,增强其文化底蕴;三是利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服务。

近年来,语文学界提倡大力开掘语文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观要求师生从单纯学习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体验、积累,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和健全的人格,其特点体现为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开放性、实践性。

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在师生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科学发掘、精当整合。课程资源建设要求开发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种活动场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财富。这与语文教育观的开放性观念是一致的。可见,不管是在时下大家公认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关照下,还是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日益显现的情况下,都要求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学生,走向实践。

三、拓展教学外延,尽显国文魅力

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

2.开发并利用好“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感情,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而在职高每册语文教材中仅22—24篇必学和必选的文章,要靠这20几篇文章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走“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老路。而“课外读物”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承。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3.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题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4.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5.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展学生学习面。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当今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阔的间接生活体验。特别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6.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设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可以把学校每学期编写出版的语文刊物作为重要的校本课程,学生更喜欢读身边师生的文章。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编订了一本约60000字的语文校本课程——《君子小人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普及应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