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的发展现状探索
作者: 苏筱摘 要:本文立足于“国培计划”的现状描述,在肯定“国培计划是行之有效”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疑惑和见解,同时指出在“国培计划”开展中存在某些瑕疵,并着重从受训者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促使“国培计划”的实施更具效用。
关键字:“国培计划”现状; 受训者;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50-002
“国培计划”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时刻牵动着教育界各方人士的目光。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于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面对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关于师德缺失、教师专业技能缺乏以及城际、校际间教师流动无序等现象,有效的教师培训愈发显得势在必行。“国培计划”本着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的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区域间的合理流动等理念,为众多教师、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教师提供了发展必需的养料。与此同时,国家将“国培计划”看作是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区域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并在政策上予以大力倡导与支持,因此,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实践广泛开展,获得了明显的成果。
一、“国培计划”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权利,同时,《教师法》也规定教师必须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与此同时,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党和国家也不断出台各种文件用以支持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而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更是明确表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但面临现今我国教师队伍种种的现实问题,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必须进一步推行,到2020年,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国家多次的政策号召下,教师队伍培训项目层出不穷。“国培计划”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
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的通知,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总体来说,“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大类型。从2010年至今,“国培计划”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了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受训人数的不断增加,从原来的几十万上升到上百万,而国家所提供的培训经费也从原来的五百万提高到现今的5.5亿,足见中小学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国家的重视程度。
二、“国培计划”的有效性颇受肯定
国家的大力扶植和中小学教师的热情参与,彰显了“国培计划”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师德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者们纷纷指出“国培计划”的价值所在,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以期“国培计划”能在更多的地区推广实行,辐射更多的教师。
我国现有的针对“国培计划”其有效性研究,可谓方式多样,然而,研究所得的结果却并不繁杂,多数研究者对其有效性持肯定态度。有学者认为,“国培计划”具有国家公共价值、社会价值和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是值得不断实践的;同时,也有研究者要求“国培计划”的实践者要牢牢把握“为什么培训”、“培训谁”、“用什么内容培训”、“谁来培训”、“如何培训”、“培训效果如何”等六个方面问题,以此将“国培计划”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限度;而对于受训者而言,“国培计划”所带来的效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据相关学者的调研所知,受训者的总体满意度非常高;课程内容和师资队伍均令受训者满意;有助于受训者在今后教育科研及专业上的自我成长;并且,受训者在受训后的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发挥了“种子”的辐射作用,带领了一批新教师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等;更有某些地区的研究者用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来表明受训者对于“国培计划”态度,绝大部分的受训者对现行的培训方式表示喜欢,过半的受训者表示他们在受训后获得了新的理念,感觉培训效果较好。
三、“国培计划”中存在的瑕疵
然而,在肯定“国培计划”有效性的基础上,也有研究者指出了其仍旧存在的些许问题,无论是从“国培计划”的设计上,抑或是在其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一些瑕疵,毕竟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是完美无缺的。
1.受训者参训的制约性
首先,就受训者来说,所选派参加“国培计划”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何出此说?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培训活动都是由各地区各学校直接选派教师参加,而其中有相当部分地区和学校在选派的过程中没有尊重教师的主观需求,往往选择那些年纪较大,不担任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参加,这些教师在受训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有心无力,在受训后能否继续发挥先进带头作用实属疑问;此外,有些被选派的教师自身有难处,他们参训往往受众多因素所制约,比如说家庭因素、健康因素等,他们往往到校报到之后立即请假,并没有真正参加培训,只是白白占了培训名额而已;甚至有些地区学校选择那些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参加培训,无视“国培计划”要选派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参加培训的教师何来热情,培训效果也可想而知。
2.培训过程的欠缺性
其次,就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来看,“国培计划”也存在一些考虑的欠缺。培训内容缺乏指向性,往往是一些高深的教育教学理论,殊不知这些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联系着实不大,自然对于学员的指导效果不那么明显;同时,“国培计划”的培训方式也相对比较简单,缺乏活力,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对学员进行集中理论知识的传授,配之以单调、过时的案例加以分析,没能与不断变化的实际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3.培训组织者的限制性
再次,就“国培计划”的组织单位来看,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师资水平受限问题。“谁来培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专业技能强,德行端正的优秀教师均可以成为“国培计划”的培训者。但是,这些优秀教师是否能成为优秀的培训者,他们是否具备一个培训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品行也不得而知,怎么担负起培训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任务?
四、笔者眼中的“国培计划”
综上所述,依笔者之见,“国培计划”在受训者、培训方式和内容以及培训的组织单位几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然而,笔者同时觉得,纵使“国培计划”有种种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像“国培计划”这样参与范围之大、国家财政投入之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锋芒岂能被掩盖?在一定现实条件下,“国培计划”的有效性最终会彰显。因此,笔者将在正视“国培计划”不足和肯定“国培计划”的有效性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多方作为,尤其是从受训者方面着手努力,使之改正不足,实施更具效用。
五、多方作为:如何使“国培计划”行之有效
1.培训参与者要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国培计划”的参与者,即受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端正受训态度,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自己是否要参加培训,一旦决定参加培训,则必须按照培训的流程严格要求自己;其次,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各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发挥主体性,与培训老师和同仁开展广泛交流,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最后,在培训结束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时,要注重对培训内容的总结,并主动发挥先进带头作用,将所学所得运用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并带领身边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共同提高。
2.组织者要加强培训的全程管理
作为“国培计划”的组织方,首先,应明确培训的目标和对象,并针对特定的培训对象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了解受训教师的实际困惑,将受训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提高受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其次,应注意培训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培训的师资力量是否完善,所聘用的教师团队必须能向受训教师提供新颖实用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更要带领受训教师进行考察实践等,此外,培训方式务必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参与热情,以便更好的接受培训内容;再次,组织方还需加强对培训全过程的管理,如严格保障培训教师教学质量,敦促受训者按时考勤等,保障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
3.组建“国培计划”的全程监控体系
按照笔者的观点,要进一步改善“国培计划”的不足和提高“国培计划”的有效性,除了要从培训组织者和受训者双方共同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培训的全程监控体系。根据实践者提出的“国培计划”六个方面关键问题:“为什么培训”、“培训谁”、“用什么内容培训”、“谁来培训”、“如何培训”、“培训效果如何”,这个全程监控体系便可以依据这六个方面问题建立。为什么培训?需考察“国培计划”的目标和价值何在?它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求,是否能提高受训者的专业水平等;培训谁?需考察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年龄、专业、性别、职位等方面是否符合原定培训对象的要求;用什么内容培训?需考察培训的内容是否与规范、新颖,是否具有实际用途;谁来培训?需考察培训中师资力量是否具有专业的教师培训相关技能和知识,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等;如何培训?需考察培训的方式是否灵活,是否符合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实际;培训效果如何?需考察受训者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否原先制定的培训目标相适应。通过建立这个体系,对“国培计划”的始末进行时刻监控。
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教师的力量不可忽视。“国培计划”对于教师发展的有效性值得肯定,但整个计划从制定到实施也还存在些许瑕疵,因此,培训组织者和受训方皆须有所作为,建立一个全程的监控体系,使“国培计划”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6):5-8
[2]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环节[J]教育研究,2010,2:77-83
[3]向咏.“国培计划”实施效果调查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8):106-108
[4]徐鹏鹏,陈国英.“国培计划”有效性的探究与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8):103-105
[5]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