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本体育课堂的四巧
作者: 李东浩摘 要:体育生本课堂教学,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技术与技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真正体现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间,小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将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有了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学习兴趣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生本体育课堂; 小组合作; 四巧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59-001
体育生本课堂教学,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技术与技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真正体现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合作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方式,笔者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安排下,进行了一定的尝试,积累了以下的经验:
一、巧妙分组
体育学习有其自身特点,体育课在广阔的室外进行教学,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不易被控制从而不易教学,但随着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这种不利因素渐渐成了体育教学的有利条件。室外体育课在体育老师有效的宏观控制下,根据需要学生形成样式各异的图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体育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多种形式开展分组:
自然小组:该分组形式是利用体育课整队队形自然形成的学习小组,适合于组织开展整体的练习,比如快速跑、投掷练习等等。
游伴小组:该分组形式利用学生课间玩伴之间的友情进行分组,人数以三至四人为宜,可开展模仿、探究学习等。由于是以游伴形式开展探究学习,相互间没有隔阂,同时乐于展示,因此,在探究学习如技巧、武术等内容时作用尤为突出。
体能小组:该分组形式以体能相近的学生分为同一小组,较为适合于耐力项目的教学。当然,按照体能分组开展教学时,教师必须做到对每个学生心中有数,并针对不同小组安排内容时提出不同要求,不可采用教学要求一刀切,避免体能好的小组“吃不饱“,体能差的小组”吃不了“。
技术小组:该分组形式以学生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进行分组,使技术掌握相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挑战性与竞争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进行乒乓、篮球、排球教学时运用。
二、.巧选教材
体育课改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余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逐渐出现在了体育课堂教学中。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体育学习项目都适合于学生开展分组探究学习,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了解的、有一定基础的、或者可以融会贯通的,方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巧妙地引导。一般来说,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小组合作”;也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学,质疑,对学生独立不能完成的内容,改为“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偏难,研究的内容涉及到的有关的课程资源,学生要易查、易找。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样,小组合作有目的、有重点,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盲目的认识,流于形式,从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比如“校园寻宝”——定向运动这一课,就是巧妙地将学生已经掌握的耐久跑练习以定向运动的形式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同时,为了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作用,过程中采用了“学习小组”的自然分组形式,使体能好的与体能差的学生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再如“趣味棒球”一课,则以“伍”为小组,两人小组共同探讨提高,而游戏时又以自然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使竞争与提高相辅相成。
三.、巧作引导
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游离在外,不作适当的引导,那么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加巡视与个别辅导,教师要捕捉疑点,趁机参与合作,给予适当的引导。但作为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办法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急于用规范的动作要求束缚学生,要给其反思、完善的机会,做到点而不拨,引而不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展示的精神。
四、巧引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的基础上,一定不可忽视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汇报。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语言表达,也可以是动作展示,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掌握的基础上。例如技巧前滚翻教学,有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度接后滚翻”,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将两腿交叉动作遗忘或者交叉后转错方向。为此,我要求学生分组探究:为什么要做两腿交叉动作?交叉后朝哪个方向转动才是正确的?并要求学生选出组内完成最好的学生展示。经过一番讨论与练习,各组选派了一名代表分别进行了展示,出乎意料的是所有各组选派代表动作都是一致的标准。于是,我不再解释为什么,因为我已知道学生通过探究都已明白腿交叉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转动,为了动作的连贯。
生本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应该是一名“导演”,将课堂搭建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成功,不再成为学习被动的接受者。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那么学生才能真正学的快乐,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