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作者: 陈红琴

摘 要: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和获取前人的创造和发现,更应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通过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通过创设参与情境和提供参与途径的方法,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情境(环境和情感); 途径; 主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40-002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主体参与”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我深感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全面,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语文的时间不算短,可是到了初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达不到要求,口语表达能力差,作业死抄板书,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这都说明他们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举一反三,缺乏分析能力,这和课堂教学中缺乏主动参与有关。如果学生像一只张着口的布袋,等老师把一切应该学的东西一样一样放进去,那学习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为了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发展,失去了学生的主体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将无从发展,所以必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正是着眼于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激发与调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佳程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如何授之以渔呢?

一、创设参与情境

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导、异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创造出来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创设民主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教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和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有新的观点和不同见解,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比如,学生第一次表达“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时,老师如何处理?是难堪,还是高兴?是讥讽,还是欣赏?是给机会让他充分表达见解,还是立刻封堵住他的嘴?如果你一次封堵了他的嘴,他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表达个人见解了。根据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本来就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实行教学民主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2.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有乐于参与的心情

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构造美境、趣境、谐境、奇境来创设乐学情境。展示美的语言,注重美的形象,揭示知识结构内在美,提供知识内容的直观美,能陶冶审美情趣,调整审美观,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主体参与的审美价值。还可挖掘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创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能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保持主体参与的持久性。构造谐境,体现知识内容的有序和结构的和谐,创造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调整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的自属、归属、公平宽松的心理需求,保持主体参与的平稳性。展现实现操作的新奇,吸引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悲凉的情感,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参与,既可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引导,充当了“导演”的角色。

3.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急与参与的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期盼、渴知的心理状态,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由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探求。例如,教《愚公移山》时,故意问学生:“愚公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移山,何苦呢?搬家不是更省事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便像炸开了锅,同学们发散思维,各抒己见,有的表示赞成,认为直接搬到山外去更省事;有的则认为这样缺少长远考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愚公并不是愚,而是大智若愚。这就叫做逆水行舟,教师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触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4.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高明的画家作画时常在画面上煞费苦心的留下一处或几处空白,以显示绘画艺术的布局美,含蓄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空白情境,给学生以适当的生理休息和心理调整的同时,也给学生制造充分显示主体作用的时机,强化了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的进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创新。例如在教学完《变色龙》之后,我在屏幕上打出了一行字:“当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之后……”这时,我故意不说话,我发现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沉默后,又陷入了思考……

5.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想再次参与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成功情境的创设是引发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学生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既提高了思维能力,解决了学习疑难,又培养了合作品质和协作精神。通过质疑探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让学生在“质疑——合作——探究”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提供参与途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成功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固然很重要。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环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等于有了“环境”。而我们更要争取给孩子们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所以还得让学生有参与的“情感”,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途径。

1.情感参与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两者既不能截然分割,也不能互相代替。他们或同步、或交叉协同的过程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钟情于教,学生融情于学,课堂教学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化合提供足够的能量。如何诱发并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参与,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学生真正投入参与过程的前提条件。

激情的操作方法本人从以下方面着手:(1)以知育情。努力挖掘知识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知情结合,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2)以情动情,课堂教学中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生,寓情于教,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激励作用。(3)以史激情:经常讲一些科学家勤奋学习的事迹来深深的感动学生,激起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感;(4)以境生情:教学中通过幻灯录像等提供丰富多彩的景象代替抽象的语言,在吸引学生探索求知的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

2.行为参与

行为参与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对学与教的过程的直接参与,是主体参与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行为参与的投入程度和呈现出的相关信息的分析,对主体参与的情形作出判断,并由此对主体参与过程进行反馈调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可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质疑、竞赛、练习等方式进行。在这点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手段的灵活多样,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呢?

2.1动手使用工具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虽是中学生,学生必定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而很多教师直接在黑板上标注字音。其实要不断鼓励、督促学生勤查字典、词典才是“授之以渔”,学生才能不偷懒,逐渐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这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也做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这一要求。

2.2动手圈、点、划和画。在教学中,往往我们会发现,让学生齐读课文时,不少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生只要坐下来读书,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始终把笔拿在手中。阅读时,要不时地圈点勾画那些课中的重点词、含义较深的句子、感受深、受启发、读不懂的地方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样的动手操作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探究精神。

2.3动手写笔记。“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总认为:我听懂了,对课文句子我有自己的理解,对老师讲的我也能理解。其实学生的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一般成绩好的学生做的笔记相对完善,书本较“干净”的学生在测验中的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还有的同学记笔记总以为老师的板书才是重点,便机械地一字不漏的照记不误。我认为学生要学会从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去记笔记:一是老师板书的课文的结构图解、关键性的内容等;二是老师特别强调的重点和难点。不重视做笔记,不善于做笔记,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的,毕竟永久性的书面记录是能帮助学生唤起头脑中的记忆。

3.思维参与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参与是参与活动中的最高层次,各种参与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参与。思维参与贯穿于主体参与的始终,是主体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主要途径。学时,我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将讨论作为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采用同桌说悄悄话、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全班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初读课文中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想法,就是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很枯燥、很单调,这反映学生不肯学习,怕吃苦。这是当时学生的惰性。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刻的缘故。后来我就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自己从旁点拨,让学生再联系寿镜吾先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些学生这才逐渐认识到,学习生活枯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寿先生的教学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那群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多问,当这种天性遭到扼杀时,自然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在讨论中,学生们逐渐明白了。这不能怪学生,怪就怪当时那种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等,说到底就是封建教育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学生们的这次讨论思考过程中,他们就逐渐理解了主题。像这样的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口、手、脑并用,亲身参与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不要当“保姆”全程包办,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质疑、去思考、去归纳。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主体参与”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参与情境来引发参与过程,通过提供多种参与途径,使参与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和丰富的内涵,“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是从行为上的直接参与,更应是情感、心理、思维的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会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标

[2]中学语文,2008年第36期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