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心理张力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思维效度
作者: 谢锡萍摘 要:人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这种心理倾向叫做心里张力。在很多科学课上,在过分强调学生动手实验的同时,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心理张力,思维场的创建。在科学课堂如何利用心理张力创建心里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梯度性引导,滞后性引导,创建思维场训练学生思维。在交流反思中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科学实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广的空间拓展。
关键词:心理张力; 思维场; 训练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73-001
一、梯度性引导,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逐步到自己用可能的材料设计实验
梯度性引导。梯度性引导是要教师在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在课的开始,老师或学生实验前,拿出实验器材,就故意卖个关子,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这些器材可以怎样用。从简单到复杂,学生逐渐养成了先自己思考如何利用好器材来设计实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四年级科学中有一课研究空气里有什么。比如学生已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验证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呼入的气体一样吗? 教师出示两个材料:两个保鲜袋,一杯澄清的石灰水。问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完成实验。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小问题:如何获得两种问题,实验中气体的量和澄清石灰水的量如何控制,也就是对比实验中不变量的控制。学生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一个人难免不周全,学生的回答总是有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正是激活其他学生的引线,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严密性的契机。在交流中与其他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继续补充完善,教室里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比直接将实验流程注意点出示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运作和动手欲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有了主动设计实验的习惯,于是试着让学生自己组建器材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经过讨论优化。这样有梯度的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住实验中关键性的富有挑战性的环节,进行滞后性引导创建思维场训练学生思维
滞后性引导一是要在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引导学生的时间要相对滞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二是要教师对学生所暴露的思维过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评价要滞后,要让学生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机会;三是教师在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对所提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进度要表现出比学生滞后。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发现老师对某一问题尚无定论时,更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更有利于他们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更能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如三年级的实验“小草每天要喝多少水”,我抓住向水中倒油的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严密准确性特点。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养小草的瓶子里倒点油是为了什么目的?学生们都懵了,一脸茫然。于是我说好好想想,谁猜对了,我们全班同学拜他为师。学生一下子兴奋了,或歪头苦想,或抓耳挠头,或与同桌讨论。接着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什么做记号,让小草长得好,给小草加营养……五花八门。让学生说的同时也让他们评价同学说的怎么样,教师不做评价,让他们自己做出评价。接着我进一步启示我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测出小草每天喝多少水。我们倒油就是为更准确地测出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爷爷奶奶腌辣椒时最后总要倒一点香油,就是为了隔绝空气防止变坏。我们倒油又是要隔绝什么呢?学生似有所悟,你一言我一语。当同学没回答出来,他们既惋惜又兴奋,因为他还有机会当老师。于是跃跃欲试。终于经过众人智慧的积累,明白是为了防止瓶中的水散失到空气中。如果不倒油,我们每次测得的数据就不准了。少了的水到底是被小草喝了,还是跑到空气中了,就分不清了。费了那么大周折并不只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严密严谨,培养他们的一种科学态度。
三、在交流反思中深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一些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充足的实验之后,学生的交流只是走过场,一两个学生的汇报代替了全班同学的想法,学生不太顺畅的汇报中参杂着老师的暗示,学生急于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即便有不同的意见,在老师的有选择的展示中也没有发言机会,让学生失去了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在交流中反思的契机。当学生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时不应抱怨学生节外生枝,而应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这样才能败而不失。实验失败原因的可能性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运用纠正策略,最终让学生找出原因克服困难。不成功的实验体验也是很好的一种科学教育。失败对优秀的同学反而是一种清醒剂,能够让他们好奇地找出实验失败原因,不断通过改进操作,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将科学实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广的空间拓展
科学课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热水在变冷过程中是先快后慢的,当问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了新问题:这杯水继续放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呢?一杯冷水在连续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上升有什么规律呢?我让有兴趣的同学在中午休息时间到实验室继续实验观察,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延伸和拓展。
又例如,在探究“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启发学生提出了“酒精也会热胀冷缩吗?食用油也会热胀冷缩吗?雪碧、可乐也会热胀冷缩吗?钢铁也会热胀冷缩吗?空气也会热胀冷缩吗?……”甚至有学生还提出了“人也会热胀冷缩吗?”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地往前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张力为学生创建思维场,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大门,掌握思维的方法,开拓思维的空间,形成科学素养,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落实的重要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