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预设和生成的交叉路口

作者: 吴颖

摘 要:在科学探究的引领中,常有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通过师生间一问一答的来去,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然后按照老师既定的研究目标、方法等等展开“研究”,得出结论。这种“生从师问”的现象实际仍然是灌输式的,本文在分析这种“生从师问”现象的基础上,讨论几种摆脱这种固定化模式方法:营造和谐氛围、改变教师角色、创设问题情境,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方法根据实际教学展开论述,以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智慧地提问,外显“儿童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字:小学科学教学; 课堂提问;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98-001

教学离不开解决问题,但如果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那么就失去了意义。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摆脱“生从师问”的固定化模式,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智慧地提出问题,上升到儿童文化自觉,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营造和谐氛围

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课时数的限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不敢不把“生从师问”作为主流教学模式。有些教师怕“冷场”,有时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待学生提出问题,但举手者却寥寥无几,多次下来就不再敢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教师要倡导建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在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提问竞赛活动或进行同桌间、小组内、班级中的提问,以生带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

二、改变教师角色

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和鼓励提问者,更加重要的是构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改变权威性的地位,这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和精神交融,有助于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平常课上、课外多与学生交流,亲近“学生文化”,作为孩子们平时的朋友,鼓励他们提问题,特别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引起他们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常此以往,学生自然会敢问,想问一些。

三、把握提问艺术

从提问的发起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以及先后次序,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三种模式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任取其一都是有所不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课堂生成的时机出发。

教师在组织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注重如下几点:

(1)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会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问题。

(2)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最终自己领悟到解决的途径。

(3)要指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和信息环境。

(4)教师在“生—生”提问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获得主动探索知识的思维能力。

(5)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历程,从而激发学生深层的求知欲望。

四、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疑问,因为他们习惯填鸭式的被灌输,不习惯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越来越少,也就更难有有水平的问题从学生口中被提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要抓住问题的细节和特征,联系生活,创设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开启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1.在游戏情境中引发问题;2.在冲突质疑中凸显问题;3.在有序材料中生成问题;4.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

我们常说“学来的是知识,问来的才是学问。”教师必须紧扣教材内容设置悬念,使学生由悬念产生疑问,问题意识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达到孔子所谓的“愤”、“诽”状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要问”,唤醒儿童的自觉提问文化。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让学生自然进入思维碰撞的氛围中。当然也需要引导学生之间的提问,可以问问:“对他的说法,你有什么要问的吗?”“你认为他们小组的想法怎么样?”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产生思维间的“共振”。

每位学生提问的意识,提问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连续的培养的过程,都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所以我们需要从低段开始,从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的学习开始。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想提问、会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宋振韶,张西超,徐世勇.课堂提问的模式、功能及其实施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1):37-39

[2]吴兴柏,林美琴.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5-16.

[3]王玉秀.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探究:科学课,2009(1):54-55

[4]张晓萍.科学探究中的预设与生成[J]探究:科学课,2011(10):48-51

[5]孙红霞.敢问、想问、会问——浅谈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探究:科学课,2010(9).30-31

[6]宋振韶.课堂提问基本模式以及学生提问的研究现状[J]学科教育,2003(1):22-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