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运用课
作者: 胡俊
摘 要:本文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科学; 多媒体运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00-00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
2.认识心跳的原因和作用;
3.知道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4.了解血液循环路线及意义;
5.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会测量脉搏,知道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的搜集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心脏及心跳;了解血液循环路线及意义。
四、教学媒体及教学具准备
电子白板、PPT课件、输液器、听诊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问:见过吗?这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回答,简单交流(课件出示:听诊器的发明,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
2.板书:心脏,提问:心脏在哪里?
3.课件出示图片(人体半身模型)。
学生根据图示找出心脏的准确位置,并描述心脏的外观:颜色、形状、大小。
4.播放心跳声,提问:心脏为什么会有节奏地发出声音呢?
学生猜想
5.用听诊器听心跳的声音。
活动一:学生使用听诊器来听心跳声,并描述听到的声音。
二、认识心跳
1.提问: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活动二:用拳头握紧并松开模拟心脏跳动的活动。
2.小结:心脏收缩与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一次心跳(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3.提问:心脏为什么不停地收缩与舒张?
①指导开展模拟实验。
活动三:塑料瓶泵水实验。
②电子白板视频播放心脏泵血的过程。
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的收缩与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
③思考:血液到哪里去了?
④提问:能找到血液在血管流淌的证据吗?
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
4.认识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①猜测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活动四:寻找脉搏。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学生自我尝试。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活动五:测脉搏与心跳,汇报数据、交流结果,并质疑。
为什么一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
心脏不断地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
活动六:找不到脉搏(手握拳抵住腋窝)(演示实验)。
自行作出解释,相互交流。
三、了解血液循环
1.PPT介绍科学史上对血液循环的认识。
哈维没有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做出了哪些努力?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过一帆风顺的。
2.课件出示血管分布图,介绍两类血管(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
3.电子白板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请同学描述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是什么?
心脏是人体的“泵”,血管相当于“运输兵”。
4.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呢?
课件介绍血液循环的功能,讲述血液传输的作用,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代谢活动。
补充完整课题:心脏和血液循环。
5.提问:现在能否解释一下,我们运动后呼吸和心跳都变快了?
因为心跳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加快,细胞需要的氧气多,呼吸能给血液里补充氧气。
四、心脏的保护
1.在查找资料时,老师还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来看看。(出示课件—经常锻炼身体的成年人和不锻炼的成年人的心跳数)发现了什么?
经常锻炼,不仅会使我们身体的肌肉变得发达,也会使我们心脏的肌肉变得发达,这样心脏就会跳得有力缓慢一些,不会过度疲劳。有什么办法也能促进心脏更健康?
2.电子白板播放视频,介绍心脏的保护知识。
附:
板书设计:
3.心脏和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