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益智区操作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作者: 孟孝君

摘 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到“小班幼儿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在于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的科学活动形式多样,其中益智区就能很好的发挥这一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创新、探究、交往等。

关键词:幼儿教育; 益智区; 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09-00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与学校有所不同,它面临的是3—6岁的幼儿,因此每天除了教育活动、集体活动以外,孩子们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活动区的设置就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需求。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合适的活动场地、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我们决定把“小班益智区操作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作为研究课题,着力于探讨区角材料怎样有效地投放,才能更大的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课题的内涵

益智区是指可供幼儿活动操作,着力于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活动区角,其材料具有最大程度地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创造潜能的特点。

益智区材料的投放应便于幼儿操作,便于幼儿开展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必须蕴含要求幼儿探索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的具体操作

1.小班益智区现状研究

区域活动是小班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之一,幼儿能在活动中学到怎样与同伴交往、合作,怎样与人交流。在准备阶段中,我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测试发现,在益智区这一区角的材料投放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益智区里操作材料比较单一。(2)幼儿自己动手组装、展开想象的材料不多。(3)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因此,我们对如何在小班益智区投放材料做了一次实践研究,目的就是最大程度的发挥益智区材料的教育功能,提高其教育价值,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开发。

2.操作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总体上采用从实际出发的行动研究法,在益智区内按计划投放各种材料,然后进行调查、观察及个案分析,看材料的投放数量、色彩、大小、难易等是否适中,对幼儿的创新有没有影响,幼儿对所投放的材料是否感兴趣等,然后再不断地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

3.具体操作

3.1区域活动材料的情境性。我们在创设多种材料组合的情境时要满足孩子的多种需求。在投放材料时就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材料的可操作性,使材料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让幼儿能主动地和材料互动起来。

3.2材料的提供要有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区域活动是小班活动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之一。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在提供材料前,教师一定要事先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在益智区幼儿对拼图游戏比较感兴趣。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逐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给幼儿提供了拼板,让他们自己充分的想象,自由的发挥来进行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图像组合拼图游戏;拼板游戏;几何图形拼图游戏。

3.3投放的材料要新颖,颜色鲜艳。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选取材料时,要首先形状有趣的,从外形上先对他们产生吸引力。另外,材料的颜色也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喜欢一些较为鲜艳的颜色。

3.4在投放材料时要紧扣活动目标,遵循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教师要从目标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3.5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做到一物多用。虽然丰富的操作材料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是丰富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操作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配合恰当,充分发挥其效益。

3.6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的对象是材料,要想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就需要投放那些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的材料。每种材料的不同,幼儿的操作方法也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

①要有层次性。幼儿在完成了一种材料的排序后,可再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需要。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年龄小的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经验少。为他们设计的操作材料应形象具体,游戏性强,适合独立操作。

小班:2-3种即可;中班:3-6种;大班:6-10种。

在学习分类时,可参考如下:小班:一种特征为主,如颜色;中班:两种特征,如颜色、形状;大班:三维、思维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

同时,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适合每一阶段特点的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逐渐向下一阶段过渡。

3.7对投放的材料要做到及时更换。我们发现班上孩子对“益智区”这一区角活动不太感兴趣时,通过对幼儿的调查、了解,有一半以上的幼儿认为益智区老是那几种东西,我都会了,不想再玩了。没有及时更换操作材料,致使我们的益智区逐渐变得只是一种摆设,很少有孩子去光顾。操作材料缺少经常性的变化,造成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结束语

经过一学期的不断实践,反复探索,根据我们平时的记录、统计,再不断的操作,已取得初步的成果。只有当材料与幼儿真正地互动起来,才能初步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才有可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价值,才能实现区角活动的意义,从而使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体验其中的乐趣,能够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最后,我所要强调的就是,作为教师还要注意到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幼儿是否能主动参与操作。特别是益智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幼教玩具和具体事物,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增强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有了现在的基础,我们会更加的坚定信念,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让我们的区角活动的价值得以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朱文霞.“走出操作材料设计的误区”,幼儿教育,2006.7、8

[3]姜燕洁.“操作材料的提供及幼儿之间的互动”,幼教博览,201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