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口语交际的研究

作者: 李洁

摘 要:面向新时代的教育,面对新的挑战,在新教材的实施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口语交际的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机会,创建一个表演的舞台。

关键词:课堂; 口语交际;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03-001

新的语文教材要求从语文的实际应用出发,全方位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是学生基础知识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总体表现。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中进行创新改革,对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我的这一点认识,本学期我在班中开展了脱口秀——能说会说的活动,并且以此为本班的创建特色。

一、说前练写,一举两得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切实开展这一项活动,给学生说话铺设一下台阶。我要求学生在自己讨论确定本周话题的基础上,利用周日在家围绕话题写好说话的稿子。为什么要写稿子?因为我觉得:首先,学生写好了稿子,在说话的时候就可以有话可说,也就会利于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也觉得我们小学生还在学习,学习说话的方式方法,没有必要像大人一样即兴演讲,因为即兴演讲对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只有先学会了按照稿子演讲,才能逐渐学会即兴演讲。其次,让学生写稿子其实也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让学生写说话的稿子,因为他可短可长,可具体可简单。可详细可概括,可把说的每一句话都写清楚,也可只写说话的提纲。所以学生在心理上会不自觉地接受这项任务,而不会产生一种写作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做。正是我预先做了这样的工作,从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一些平时对写作没有兴趣的同学对写说话稿也非常感兴趣,写的也不错。一些经常不做作业的同学也开始做了,因为星期一上台要去说的呀。不准备不就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了吗?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后进生尤其需要。当然一些本来就喜欢写作的同学就更积极了,因为他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了。

二、说中限制,提高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怎样来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活动中采用各种限制来实现这样的目标。为了让每个同学学会仔细听他人说话,我要求在同学上台说话的时候,教室要保持绝对的安静。另外我还要求同学必须在本子上将你听的感受写下来。当然不是每一个同学的演讲都要非常详细地作评价。在听的同时写的评价可以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来概括,但是在课后就必须选择一位同学的演讲作具体的评价。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说的更积极,我还让学生选出七位小评委,由他们给每一位说话的同学打分,并且张榜公布及时给予奖励。从效果来看,学生的兴趣很高,记得有一次,我在周五外出听课忘了组织同学确定下周的话题。周一的时候许多同学要求继续活动,可是没有话题呀?我灵机一动就让学生即兴演讲,说话的内容不限,结果学生们说得很好。有介绍自己名字来历的,有讲新闻的,有讲故事的,有介绍课外书的等等。我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由于前一阶段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表达能抓住要点,有条理。我就制定这样的限制。规定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将自己要说的话讲完。这样不但腾出时间让更多的同学上台演讲,还迫使一些喜欢写作的同学在上台演讲的时候必须将所写内容进行概括,选择最重要的说。我想日久天长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一定会提高的。

三、说后评价,促其前进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要让活动能很好地开展下去,就必须努力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才能越干越有劲,活动才能得以继续开展下去。因此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我就制定了评价机制。首先设立红星榜,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上台说,我提出只要同学自告奋勇上台说了,不管说的好还是不好,都给予一颗红星。一个月后,我提出上台讲得好的就可以得两颗星,当然上台讲了还是有一颗星的。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我就和同学一起制定评分的标准:①说话声音响亮得5分;②说话在规定的时间内得1分;③说话的内容具体,有新鲜感得1分;④说话通顺流利得2分;⑤说话时仪态端庄得体得1分。到学期末,我指导评委评出一些优秀同学来,分别给予奖励。如“最佳勇气奖”、“语音优美奖”等。其次我还要求学生对每一位上台演讲的同学进行评价,撰写评论文章,同时还将优秀同学的优秀的说话材料张榜公布在优秀作业里,同时也给予物质奖励。

总之,老师开展任何一项活动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在真真切切地开展这项活动。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活动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出来,才能真正参与到老师举行的各项活动中去。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感觉,即使老师设计的活动再精彩,也会因没有同学积极的参与而形同虚设,失去了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