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丹青等闲看

作者: 傅海琼

摘意要:素有“丹青”之美誉的中国画,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批判、继承与创新,形成了“以形写神”的艺术特色。进入新世纪,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体现时代精神,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画家的巨大责任,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画发展与繁荣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画;事项发展历程; 创新趋向

中图分类号:J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70-001

一笔重重的浓墨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一抹淡淡的丹青书画了中华文明的绚烂多彩。“中国画”——这一门神圣而又优雅的艺术填补了中华文明中的绘画空白,造就了中华艺术的瑰丽多姿,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的艺术文化瑰宝。

一、中国画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材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根植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

中国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它讲究“以形写神”,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相对“工笔”而言,就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清明上河图》,用笔和用墨方面,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用墨,则讲究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浓淡相生,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浓谈相生相融,极好地体现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二、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可算是中国画的源头。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战国时代,一种新的绘画艺术——帛画出现了。代表作是出土的《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

两汉和南北朝时期,绘画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丹青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①

隋唐时期,绘画呈现出全面繁盛的局面,“灿烂而求备”,便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张萱、周昉的仕女形象具有一种健美丰腴的体态和艳丽多姿的作风,这种“人物丰穰,肌胜于骨”的画法被认为是“唐世所好。”②

五代时期,南朝等少数民族受战争破坏的地域则汇集了不少绘画人,统治者对书画的推崇,以及宫廷画院的开创,使得绘画在这些地域呈现繁荣活跃的景象。五代绘画在隋唐两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③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人物形象及整个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彷徨迷离的心绪和含蓄阴柔的美。山水画、花鸟画跃居花坛主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个时期西蜀黄荃、南唐徐熙的出现对以后国画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皇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④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元代绘画特点是“文人画”的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成为主要题材。⑤清代的水画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明代后期形成的诸画派,到此时更是分支繁衍,派系林立,竞争激烈,前所未有。

现代国画则始于十九世纪末,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力。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中国绘画也随之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十世纪尤其是五十年代以后,画家们孜孜以求的是通过写生克服摹古倾向,通过深入社会生活拓宽国画的表现题材,通过融汇中西传统,创造新的笔墨语言。

三、中国画的创新趋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画应主动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也是其发展的创新趋向,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纵观现在世界绘画艺术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越来越走向生活、走向观念,这样的发展对中国画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规律而言,它不可能做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突进;再发展也是在坚实的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再创新也是在厚重历史积淀上的创新。⑥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在中国画中的关键在于要求作品要有时代感、新的意义和气度,只有这样,有先进思想意识的中国画才是当今中国画家为之努力的方向。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诗中实则揭示了中国画发展将是一个无比艰巨的、困难的历史任务。综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画是我们民族美学、哲学、文化、精神的综合,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和我们的世界观、人文观。中国画家只有以辩证的态度面对新世纪的变化,国画也只有在这种新的变化之中,才能解脱被西方绘画所替代的困境,才能创造出代表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使中国画的发展出现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P109-P110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5P152-P153

[3]李龙生,刘超.中外美术简史[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11.P32-P33

[4]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P139

[5]杨仁恺.中国书画(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P288

[6]陈洛加.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审查通过.外国美术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P16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