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作者: 曾春香摘 要:初中阶段的三年学习,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学生体育能力正处在形成、提高、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教学重点,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本文紧密结合体育教学工作实践,主要就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究,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初中; 体育教学; 体育能力;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69-001
本文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体育能力的概念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是指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技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能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就证明个体具有实际的体育运动能力。
学生的体育能力,主要是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即使毕业后,在其漫长的人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及其特点,根据自己处于不同年龄段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内容,独立从事科学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意义
通过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体育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体魄强健的人才,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效,学生体育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认识不足,学校领导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意义认识不够,缺乏指导。其次是体育教师观念陈旧,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仍然影响着教学行为。另外,在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追求体育成绩。
四、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体育能力一般有如下几方面: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攀登、爬越和平衡等等;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本领;运动保健能力。掌握了创伤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就能运用卫生知识和运动医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锻炼,预防和消除致伤、致疾因素,确保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身体适应能力。其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它与运动适应能力相区别。运动适应能力目的在于参加运动竞赛,为此,运动训练负荷要不断加大,而且要经常进行超负荷训练,对机体的刺激强度往往达到了极限水平。身体适应能力在这里指的是身体对寒冷、炎热、风雨等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中学生根据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在进行自我锻炼时,遵循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创造符合自身健身条件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它是中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
五、培养体育能力的策略
1.提高对体育能力培养的认识。包括以下三个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能力培养的认识,主要是提高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这是未来工作生活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体育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自己,也将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和国家的兴衰;提高领导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认识,使领导明确管理目标,从宏观上给予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备场馆、器材建设,加强体育师资培训管理;提高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认识,主要是明确他们的工作目标,从而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2.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学习、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体育能力就是运用体育科学的知识与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本领。中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较为成熟的青年期,是接受教育,获取专业知识,发展能力,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是提高中学生认识和喜爱体育的重要途径,并影响着中学生体育能力的水平和其体育行为。因此,这一时期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对其体育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学体育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评价内容上要改变以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成绩的单维性评价,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多维性评价;变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结果评价,为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实行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记录。在评价的方法上,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特别是被评对象积极参与评价,这是评价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进步幅度、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全面考虑。有研究表明,在评价体系中多以三维评价为主,即学习态度+运动成绩+运动成绩变量。这种评价体系是值得借鉴的。它的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能充分体现出学生体育能力的各个方面,即侧重于明天,着眼于进步,侧重于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体育基础上得到提高。
4.培养终身体育观念。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公共体育教学部应与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密切配合,支持学生组织体育俱乐部、协会、运动队,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和比赛,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获得乐趣,陶冶情操,形成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喻坚.体育教学应以健康为本[J]教学与管理,2002
[2]王哲仁.走出学校体育改革的误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爱莉.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2
[6]张健.试论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J]南京体育学校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