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作者: 王波摘 要: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教给学生常规提问、结合学科特点提问、鼓励随机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化学; 提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52-002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在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质疑氛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人本主义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学生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中,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自己,他才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有效地发现问题和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该真正相信和尊重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允许学生犯错误,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
1.激励学生敢疑、敢问,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即“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是最适应应试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最大的缺点:使我国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都不产生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难以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其结果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而易误入死记硬背的歧途。
提出问题就是向常识挑战,它是刺激人脑积极向上的有效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并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迸发智慧的火花,“不唯上”、“不唯书”。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分子、原子、离子是否真实存在?原子核带电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从而激发提问的热情;碰到冷场时,教师要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居里夫人说过:“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有些学生所提的问题不是本节课要讲的,或不是现阶段要求掌握的,甚至是教师不能马上回答的,这时教师不要盲目地打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钻研的积极性,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共同学习的心态来要求自己,并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大胆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传统、向权威挑战。
2.保持好奇心,养成提问的习惯
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保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就成为了教师、家长的重大责任。
学生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代。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正确地引导,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做卤素的性质实验时,学生已完成了碘水中分别加入苯和四氯化碳的实验,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后清洗仪器时,有一组学生无意中将上述两支试管的液体混合后振荡,发现上层呈紫红色,就提问:“当往碘水中加入苯和四氯化碳时,溶液会不会分三层,各层的颜色又如何?”笔者及时把握住机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组学生大胆思考,发现问题,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展开讨论。随后笔者作了归纳:肯定不会分三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苯和四氯化碳在振荡后会溶在一体,溶液分两层,至于苯和四氯化碳层在上或在下要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多少,如苯多则在上,反之则在下。当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多了,提出相关的问题就多了,自尊和自信也就随之而来。
二、教给提问方法,形成学生提问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学生不能提问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提问,从哪方面去提问。指导学生提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就是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时把学生每两个人变成一组,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每节课可抽查3-4组,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每次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就像考试做试卷一样,先易后难,很有艺术性地使每一位学生顺利通过抽查复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引导学生模仿提问
学生模仿能力很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示范提问,然后再出示同类型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提出问题。
2.教给学生常规提问
就问题而言,整体可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即认知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析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常规性提问,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认识性问题(即是什么)。如化学中的一些概念、一些术语等都可提出认识性的问题。
(2)分析性问题(即为什么)。如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样的规律?怎样去设计反应的装置?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提出的,属于分析性的提问。
(3)评析性问题(即怎么样)。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学生会问如果放在酸中应该先与什么物质反应。放在盐类溶液中是否可以置换出不活泼金属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评判而提出的,属评价性问题。它是分析性问题的延伸。
(4)创造性问题(即怎么办和怎么变)。即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做法和设想。如化学中的一题多解;对别人的问题或意思提出异议和对某个事物的改进等都属于创造性提问。
3.指导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提问
根据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学科的基本提问方法,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针对课题提问。如氯气教学中,氯气溶于水后,溶液中到底有哪些微粒呢?
(2)针对文章的重点或难点提问。如有学生问:为什么金属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会有两性呢?
(3)针对各部分之间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提问。如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联系;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初中的解法和高中物质的量学过后再解题时有什么联系。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解题的方法提问,化学习题中的一题多解,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解法中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也可以从不同解法中找出它们的联系。
(5)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矛盾中质疑。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有学生问,当单位为g.mol-1时,为什么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恰好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离子质量?
4.鼓励学生随机提问
随机提问是学生提问能力展现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是针对讲解、提问、讨论、实验等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而随机提出的问题。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学生随机提问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利用好胜心,鼓励随机考查提问
学生自己明白问题的答案,也提出考一考其他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由于学生个性中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迫切希望得到承认和赏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希望充分地展示自己,所以,当他的提问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会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激发他学习和提问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有学必有问,有问必先学,而且会问就一定会学。学生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须先认真学习,积极的思考。学是问的前提,问是学的发展,要想问得好,必须先学好。同时,问题的分析解决,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探索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由于学生是随机考查式的提问,而且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也会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利用求知欲,鼓励随机质疑提问
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得到答案,而提出问题来寻求帮助。学生的质疑,一般不是无端而发,而是大脑经过紧张的思考、分析后,仍不得其解而提出的,它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也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新开端。学生的质疑经过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得以化解,不但可以获得新知,还会体会到一种十分愉悦的情感,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地探索发现新的问题。
(3)激发灵感,鼓励随机独创提问
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情境,减少各种因素的限制,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别人的认识基础上提出异议和独特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努力激发学生的灵感,尽可能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和独特见解,甚至引起争议。
三、提高自身素质,推动学生提问能力提升
1.提供“提问题”的环境,留给学生多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加强学习,有能力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每节课至少留5—10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和发言,往往这短短的5—10分钟是学生提问的黄金时间;其次,布置作业要“精”,让学生在课余有充足的思维时间,避免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大搞“题海战术”,限制学生的多向思维。多注重具有开放性和设计性的作业,也能较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
2.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具有质疑的基础
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提出有见地的问题。在双基教学中不能只重结论,教师要明白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知识的发展脉络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更好、更快给学生建立扎实的双基基础。双基教学中,教师应多启发学生展示问题,能够找到造成学生困惑的真正症结所在,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解决问题。教学中能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合理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通过不断感受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多种多样的新知识,其中的许多疑问,教师当然是他们的解答人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要博览群书,经常接触各种媒体,了解广泛的人文、社会新闻信息,包括政治时事、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教师只有和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才有可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坚持民主教学,改革教学方式,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