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作者: 马娟

摘 要:合理地运用课文插图,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用插图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让插图成为阅读教学的引子;让插图变成理解课文的台阶;用插图随文练笔创设条件。

关键词:插图; 课堂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79-001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合理地运用插图,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用插图创设阅读教学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插图很具有这种优势。

例如与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小露珠》配套的插图内容丰富,有描绘小露珠与三个小动物交谈场景的,有植物们欢送小露珠的,而且插图中描绘的主人公小露珠憨态可掬,小动物形象逼真,植物色彩鲜艳,学生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蝴蝶、青蛙和蟋蟀这三种小动物,向小露珠打招呼。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发挥想象,还会有什么动物会向小露珠打招呼,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以动物身份向小露珠打招呼,说的既恰当,又有趣。当小露珠要离开时,学生又情不自禁的,依依不舍的向小露珠告别。因为有了适当的情境,学生学的既投入,又轻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兴致勃勃。

我们应该是情境的引导者,创设者,不能把自己放在优势地位,而是增加引导技巧;不是希望学生强迫自己相信,而是轻松地质疑和思考,然后表达。

二、让插图成为阅读教学的引子

鲁迅先生说:“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他还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强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文字之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可见,课本中的插图与课本中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巧妙的利用插图,使整个阅读教学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在教学《船长》这一课,文章的中心明确,主题深刻,而且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是当看到《船长》的文中插图时,我眼睛一亮:插图中的船长庄严的站在船头,表情严肃,沉稳,眼神镇定,自有一股临危不惧的气势。我就决定抓住这一点,对文章进行教学。而且课文中真好有三处直接描述船长站在舰桥上,分别是灾难刚刚发生的时候,一次是在指挥救人时,第三次是在船长将60人全部救出去之后,他随着轮船沉入大海时。图文结合效果必定会很好。

后来的上课证明了我的设想,抓住插图,先引导学生说话,对船长进行直观的描述,接着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将焦点对准了船长。随着文章学习的深入,船长的每一次出现,学生的印象都更加深刻,对船长的理解会变得更加透彻,课文的教学也被推向高潮。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插图作为教学线索,将文章的主题,人物的精神,学生的感悟串联起来,使课上得自然,通透。

三、让插图变成理解课文的台阶

以往,我们总会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殊不知,这样的认为,其实是我们认识上的一种偏颇。走进插图,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图画不只是文学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也不只是图画展中的展览品;它本身也在“说话”。因此,就有一个图画和文字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不是单纯的一方说明另一方,而是互相融汇,互相协调,互相补白,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我想,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根本所在。

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三年级的学生对“川”的理解很牵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地理解。因此当我在教学这则古诗时就巧妙地利用了插图,直观明白的理解了“川”。虽然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川是河流的意思,但对整首诗的理解很僵硬。于是我将插图横放,飞流直下的瀑布立刻变成一条奔腾向前的河流,学生豁然开朗,对诗的领会也顺理成章。

《枫桥夜泊》则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如果仅仅凭借诗句,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图中的淡淡的忧伤,所以我选择诗文结合。有了插图作为桥梁,通过插图中幽暗的画面,孤独的小舟,淡淡的雾气,被云遮盖的弯月所渲染的情景,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了依托,学习起来也轻松多了。

我想,这样的教学,会随时让孩子们保持足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情趣;再就是完成了由情感到情致的发展。在引导学生看图,学习词句、理解文本的同时,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孩子们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发掘。

四、用插图随文练笔创设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语文书上那些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联想。因为插图和文本是互为补充的,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插图改写课文或创作与课文风格迥异的新文章。

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中,就利用插图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写作背景,结合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进行了一次效果很好的写作训练。

课文中的插图画的是骆驼和红马在小溪边聊天,它是课文的开头。当课文学完之后,我又一次让学生看插图,引导学生,这一次小红马和小骆驼会说点什么呢?还会做些什么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越说越有意思。我正中下怀,这正是我的目的呢!让学生编一篇后来的故事再自然不过了。何乐不为呢?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骆驼能在沙漠中生存的原因,真好在写作中自然而然的用了进来。他们的笔下,小红马和小骆驼一起走进了沙漠,发生了一连串好玩的故事。

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编写故事,既把课文理解的更加深刻,还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正好一箭双雕。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利用插图作为观察的对象,进行观察写作,通过开发插图这个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要用文字准确描绘出一幅画上的事物,只有经过细致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的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学生才能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写出好的故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