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中渗透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策略
作者: 鲍峰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探究学习已逐渐成为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实践表明,运用发现学习获得的知识较为零碎且费时太多,而接受学习可在较短时间里获取大量的信息,成为学生高效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科学课; 接受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94-001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理清新旧知识联系和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中渗透有意义接受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谈谈实施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策略。
一、把握科学学科特点,激发积极求知欲望
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有潜在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策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有效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1.生活实例为情境,身临其境看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尤其以日常生活实例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铁生锈》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导入,在阐述铁生锈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和如何防止生锈时,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这类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事例是很多的,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探讨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奇妙魔术进课堂,心驰神往想究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科学魔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的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节课时,可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引入,让学生亲眼观察到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知同一个马铃薯在两杯“水”中的沉浮情况为何不同的欲望。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也可以魔术导入,先让香薰蜡烛浮在水面燃烧,然后用烧杯盖住蜡烛,并把蜡烛压倒水底,发现蜡烛还在燃烧,让学生观察到蜡烛在水中燃烧的“假象”,瞬间就激起学生的探索究竟的欲望。
3.实验操作为主体,亲身体验激兴趣
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教师要努力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发生了变化》这节课中的加热白糖实验,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化,比如状态由固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颜色由白色变成透明色再变成黑色,这样有趣的实验现象和醒目的变化,把小学生思维推向了高潮。
二、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理清新旧知识联系
奥苏贝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时,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他们已经掌握物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所以教师可以就此建立“最近发展区”,优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三、构建知识结构网络,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1.围绕核心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有意义学习理论关于意义获得的另一观点就是认知内容的精确分化。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确定核心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通过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只有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网络的学习与内化,才可能构建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时,教师应知道前两节课是操作技能的学习,即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而后五节课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即水的三态变化。因此该单元应确立“水的变化”为核心知识点,通过探究实验研究水是如何在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的,逐步建立“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结构。
2.运用先行组织者,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以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可以说明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框架,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同时又高度概括地包含了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起到桥梁作用,为学生同化新知识创造条件。如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大树和小草》这节课时,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马路边、校园里的各种各样的的“植物”这一概念。而这节课所要习得的概念是陆生植物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常见的“大树”和“小草”作为先行组织者,让学生观察大树和小草的特征,然后运用维恩图找到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也就找到了陆生植物的主要特征。由此草和树这两个下位概念一起类属于陆生植物这一上位概念之下。优化后的认知结构中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个概念与其上位概念“陆生植物”之间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从而学生完成对这一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调控科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方法,获得科学体验,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向着有意义的方向进行,进而形成一种高效学习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