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

作者: 常绍云

摘 要:学生话语权能否回归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而话语权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本文即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角度,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敢说”、“能说”、“会说”,从而为学生的话语权回归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 话语权; 回归; 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03-001

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说话的权利,即学生自主地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白,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而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多重对话”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平等对话,不仅仅需要一个对等的平台,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即在教学中要让其“敢说”、“能说”、“会说”。从被动说到主动说,话语权才能在无形中得以回归。经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让话语权回归学生身上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特定语场,鼓励学生“敢说”

传统的课堂教学风格是教师讲课时,学生不许插言,发言必须举手。这犹如一道紧箍咒,使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必须小心谨慎,步步设防。久而久之,大胆、大声、大方的发言与我们的学生无缘。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领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

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课堂的严肃性,开放学生课堂言说的组织形式。课堂上学生言说不必遵循一定的规则,可插言,可辩论,可站说也可坐说,不拘形式,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说,使学生言无不尽。在学生说时,老师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宽容学生言说的方式,鼓励学生言说的勇气和积极的思考。

同时,老师也可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说话胆气,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口头即兴演讲、小组辩论比赛、美文荐读及赏评、周记展评、课内问题小组抢答等,让学生有说话的表现机会。其间,老师要积极引导,消除其胆怯心理。要及时鼓励表扬好的,纠正错的,在训练中增强他们敢于说话大胆表达的心理素质,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审美能力的增强,学生可以做到说话大方,并形成富有个性的说话风度。

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表看法,学生上课时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思维和说话的能力将会得以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兴演讲等,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三、教会说话技巧,培养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的区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再之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的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并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因为他们脑子里积累的东西太少,阅读面窄。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言能力的获得时也说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应为三七开,其中课内占三份,课外占七份。”可见,课外阅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课堂上也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他们的表达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情境。语文教学可在素质、知识、能力和实践等方面,制定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鼓励所有的学生达标,但是不能用划一的标准、划一的内容和划一的练习去削弱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差异在理解课堂言语、领悟题旨、评价人物和审美欣赏时,都会有棱有角地显露出来,教师不应该用划一的答案去磨平它,而是鼓励其呈现,使人人感受到这是“我的见解”,不是最好的,至少是唯一的“这一个”,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上《长亭送别》一课,谈到莺莺看淡功名利禄时,总会有学生说:“她家那么富有,当然可能会抛弃功名利禄,单纯追求爱情了。”这样的观点显然偏离了教学的方向,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努力做到: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提出的看法孰优孰劣,严禁武断地否定。此外,对产生的标新立异的思维闪光点要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允许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对学生的偶然失误持宽容态度;当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和偏颇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或评论,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

青春期的学生有着一颗极敏感的心,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敢于发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引导全班学生营造和谐的发言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勇敢地抓住自己的话语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