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陆其龙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通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滋润学生自然成长,激励学生自己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探究; 学习;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11-001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认识和解决生物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新课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内驱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兴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利用生物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ATP时,老师可以播放电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电鳗这种鱼强大的电能可以轻易的电晕其天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目的也就达到了。
2.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生物的重要性
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了解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生物的重要性,提高生物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免疫调节,让学生探究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为什么要在无菌室接受治疗,如何防止花粉过敏等。
3.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生物教学中营造探究氛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建立师生和生生的平等关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我的观点和意见,老师要善于引导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探究问题,其次是根据教学需求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例如在ATP新课引入时老师可以用一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优美的诗境中创设问题:流萤是什么?为什么尾部会发光?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创设饶有趣味的意境。
二、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猜想、实验、讨论、问题、归纳等思维和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经历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可以让学生根据DNA的基本单位,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究DNA可能的结构,并指出此结构有哪些特点?然后对结果进行讨论,于是学生也陷入当年沃森和克里克的“苦脑”,然后再介绍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的过程,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同时,对DNA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挖掘生物实验的探索性,培养学生探究实验能力
生物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进一步增加实验的探索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
1.实验改进再探索
有些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或创新,营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如在学习生物大分子时,对于还原糖鉴定的实验,可以将演示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首先讨论斐林试剂是由两种物质配制而成?如何配制和使用?由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在班上展示结果,经质疑完善后,再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评价,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学完还原糖鉴定试验后,让学生探究蛋白质的鉴定,学生分小组讨论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在配制和使用的异同,结果学生会发现很多不同点和相同点,疑问油然而生,探究的欲望强烈。通过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还原糖的鉴定,又掌握蛋白质的鉴定。
2.实验异常再探索
有些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现象,此现象往往包含学生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不要说这些我们还没有学,不要求掌握之类的话,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是抓住这些难得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例如在学习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滴染色的实验时,有的学生发显现在显微镜下看到多个细胞重叠,无法看清楚每个细胞中脂肪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原因,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原因。于是学生从讨论分析中得到了思维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3.实验失败再探索
对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教师不要急于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可以请同学思考原因,设计合适的方案去证明,这样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例如学生做“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按理应当在视野里能寻找到各个时期的有丝分裂图像,但有的学生却找不到任何分裂期的图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分析原因:可能取材部位不正确,还可能是取材时间不对,还有可能是显微镜使用不当等。学生控制好上述变量再做实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这种做法使学生直接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从此他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四、指导、讨论、梳理、整合,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已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生物奥秘的习惯。如学习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调查周围存在哪些污染?并探究防治的办法,写出小论文。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形成立体式的交叉反馈,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如学习了转基因生物后,让学生讨论转基因生物是否安全?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辩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整理构建知识体系,不但能够建立知识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而且能使学生把过程方法升华为规律性的体验、认识,能使学生对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地体验。整理环节对于强化探究性学习效果很重要。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