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历史课堂之史料教学
作者: 胡德坤摘 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历史课堂进行史料教学,有助于中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接触历史、感知历史。本文试从史料教学的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中,思考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初中历史课堂之史料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 史料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14-002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不会出现,历史如何感知呢?我们只能借助史料中介去再现、感知、体验和理解历史,这是历史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历史认识区别于一般认识的地方。史料对历史认知之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就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作了明确规定(节选):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节选):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什么是史料?史料教学的作用有哪些?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史料教学?本文将一一加以阐述。
一、史料概述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简单的说:历史资料(史料)就是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中说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德国学者CH.V.朗格鲁瓦和CH.瑟诺博斯提出“他们是过去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遗迹”,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就成为了学生们了解过去,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媒介。史料是史料教学的载体,不同史料所发挥的教学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对史料进行恰当的分类,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史料就是进行史料教学所需的各种历史资料。
1.史料的分类
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史料可以这样分类: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
1.1文献资料。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文献资料包括:甲骨文、竹木简,史书,还有档案、日记、报刊等其他文字和音像资料。如:
【2013年苏州中考卷第4题】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农耕 织布 炼水银、朱砂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2实物资料。实物资料(又称文物),指的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如
【2011年苏州中考卷第1题】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 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展示的第一个文物——甲骨文告诉我们:时代背景应该是处于商朝晚期,而且我们先人已经有了最早的文字。展示的第二个文物——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告诉我们:商朝处于青铜时代鼎盛时期,反应出商朝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3口述资料。口述资料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产物。《被遗忘的士兵》就是一部非常好的二战回忆录,作者萨杰是大德意志师的幸存者,他亲身参与了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明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第聂伯河会战,以及德国境内防御战等重大战事。虽然作者亲历对苏俄人的侵略和屠杀,但这个志愿加入一线作战部队的纳粹德军终生无悔。该回忆录以全新的视角让中国大陆的读者去看苏德战争。
二、按照历史资料价值的不同,史料也可以这样进行分类
1.第一手资料(firsthand data)也叫原始资料,是指自己直接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的文献资料(指原创的)和实物资料、口述资料。是持有资料的人是最先接触该资料的,具有高度保密性。第一手资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其特点是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比如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第14课《难忘九一八》有这样一段史料:
花谷少佐是日军策划柳条湖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战后他在回忆录中道出了柳条湖事件的真相:“九月十八日夜里,一弯明月落进高粱地里,天色顿时昏暗下来。疏星点点,长空欲坠……这时,待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北京人头盖骨、《论语》、秦始皇陵兵马俑、圆明园遗址、日记都是中学历史教学很好的第一手资料。
2.第二手资料(secondary data)指别人就别的目的先前已收集好的,而不是研究者就手边的研究而自己收集的资料。《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朝那些事儿》《圣经》《牛郎织女》《女娲补天》《资治通鉴》都是第二手资料。
二、史料教学的作用
史料教学是历史学科特色所决定的,近年来,史料教学在历史学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史料教学运用于历史课堂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料教学与形象思维
“从历史学科特点来看,历史形象思维能力是指通过一定的历史形象反映和把握历史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它是以具体、直观、形象的史料为基本依据,通过感知、联想、想象、深入等思维活动方式,再现和再造历史的生动情景,并以此来揭示历史社会生活存在状况及本质。”比如在介绍红军长征时,光凭老师的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长征精神的精髓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大屏幕展示毛泽东所作的《长征》一诗: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通过诗词的朗读,一方面同学们可以体会出红军战士们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对长征路线和长征沿途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打开长征路线图,一边展示路线图一边板书经过:瑞金出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 过草地——陕北会师(吴起镇) 1935年10月。
让同学们在游历祖国的山山水水中来了解长征,学习长征。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长征路线图的讲解,再结合书本提出:以重走长征路为主线,请同学们设计一下路线图并谈谈自己对长征的理解?
借助于史料教学,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如临其境,既培养了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对当时的历史有了一定的形象认识,对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2.史料教学与抽象思维
只有形成历史的概念,才能够对历史进行概括;只有概括,才能揭示历史的普遍性和因果关系,发现历史的本质。
【2013苏州中考第32题】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外交战略,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冷战思维引入亚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请回答:(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核心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你能判断出这是什么计划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协助西欧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2分)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2分)
通过材料学生可以认识到: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但彼此又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军备竞赛在付出了高昂代价的同时,也推动了科技发展。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运用史料,长期对初中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初中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3.史料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且能在其基础上提供新的、具社会价值的产物。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独特的见解。在史料教学中运用开放性的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全球化的时候,给出下面几段史料:
材料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1517年葡萄牙驾船进入广东海面,1554年踏入澳门;1575年西班牙人开始出现在福建沿海;1601年荷兰人首次到达广州,接着占澎湖夺台湾;1602年法国船只到达东方;1591年英国女王给中国皇帝写了封未送达的信;1637年英国船只第一次来到中国;1784年美国船只出现在广州;1792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华 …… ——椐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二:鸦片战争也是权力与腐败、人性的脆弱、贪婪和愚蠢的戏剧性演绎。虽然国际毒品贸易是故事的核心内容,然而最终反映的还是文化的冲突——两个自认为优越的国家之间的冲突……鸦片是放在驼背上带到了中国,而它最终折断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美国】《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材料三:“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29日,南行途中的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江冰箱厂时说。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永不止步。——习近平同志于广东考察时说
中学课本上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结合材料三,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扩展带来了野蛮的侵略和剥削。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东西方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鸦片战争既开启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沧桑,也开启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奋进,这是历史的趋势,不可避免。让同学们从历史的迷雾中思考走出来。中华民族唯有奋发图强,与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总结与反思
史料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和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再思考。如史料教学要科学。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此外,史料选择要慎重。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史料选择上要尽量真实的反映历史全貌。最后,史料运用要分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
参考文献:
[1]托波尔斯基著,张家哲等译.《历史学方法论》[M]华夏出版社, 1999.9
[2]谢艺明.史料教学中发展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