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成式教学激活化学课堂
作者: 刘桂芝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才能有效生成。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好“动态生成”可以有效激活课堂。
关键词:化学课堂; 生成式教学; 激活化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28-002
我们在平常的化学教学中,老师一直习惯于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方法,认真执行预设的教案,甚至精心设计每一句话,准确计算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特别在教研课、示范课、观摩课上,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死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学突出“以师为本”,过分地强调预设与封闭,刻意执行教案,冷落教学生成,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把教学仅仅看成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将原本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人为地变成了知识的简单传授过程,学生却如同“关在笼子的小鸟”,难以展翅高飞。学生的想象缺乏灵性,表达丧失个性,提问存在奴性。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与预设情况不同的地方,教师可能简单搪塞,或者运用自己的权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与人。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自主学习化学。”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以期实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化学教学中,让化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化学课堂尤为重要。
一、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含义
“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教师对学生一味的“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注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只有在互动中生成,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有生成。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才能有效生成。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好“动态生成,”可以有效激活课堂。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适合这种教学形式。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生成式教学
二、有效运用生成式教学激活化学课堂
1.利用已知,创造生成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去建构信息的意义。教师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构建。例如学习《硝酸》时,因学生已掌握了酸的通性和浓硫酸的化学性质等知识,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该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获取信息、资料,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利用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完善认知结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学生在观察硝酸时,发现硝酸为黄色而不是课本所描述的无色,教室里开始有了小小的骚动,有同学向我询问,我先请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像工业盐酸一样混有而显黄色,其他同学立即反驳是因为HNO3不稳定,容易分解而产生,而使其发黄,并拿出课本让他阅读。我建议若能用实验证明就更好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的相当热闹,最后确定取一支试管,支口处用一塑料口袋封住,向其中加入2ml左右浓硝酸,然后用一塞子塞住管口,再加热。现象:管内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塑料气囊膨胀。既证明了硝酸显黄色的真正原因,又探究出HNO3不稳定性。再如探究硝酸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验证,选用蓝色石蕊试纸的同学发现试纸先变红又褪成白色,从而提出质疑,我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很快问题得到解决。在学生探究时,笔者不做太多的干涉,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完全开放的,给他们的提示越多,他们的思维越受束缚。整堂课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考深度,纠辩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2.因势利导,催化生成
正如加拿大学者史密斯所言,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教学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的,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课堂上的多向互动,注重的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着眼于课堂上的“生长元”。只要我们时时留心,有意捕捉“时机”,利用这一“时机”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再辅以教师艺术地处理,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在学习《硝酸》时,探究铜与浓硝酸反应,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装置进行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学生都闻到了难闻的气味,我趁机设问如何改进装置使不逸出,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好。同学们情绪高涨,,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不到三分钟,就有小组拿出了改进方案。学生作品一:利用原装置实验结束时分液漏斗中加水直至充满试管,将排出的气体全部收集。学生作品二:装置如图所示,改进后的装置可以通过铜丝的上下移动来控制产生的量,减少污染、节约药品、可操作性强。虽然有同学课堂上没能拿出设计方案,我鼓励他们课后继续思考,因为课堂45分钟有限,但课后的时间却是无限的。第二天一上课,就有更多的同学设计了自己方案。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及近乎完美的设计作品,是我教学设计中始料未及的。
3.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积极互动,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精彩往往缘自生成!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只有老师充满睿智的调控和引导学生用他们全部的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化学的魅力,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成教学要求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通过学习知道了钠与水反应,并且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理论上钠又可以从溶液中置换出铜,这两个反应谁是“优胜者”?问题一抛出,便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没有看到铜单质生成,便得出正确结论。有位同学发现除产生兰色絮状沉淀外,还有黑色固体,他一提醒,大家又仔细观察,个别同学也发现同样的现象,甚至还发现有浅绿色物质。这也是我所没想到的。幸好我曾了解到黑色固体为氧化铜,浅绿色物质为碱式硫酸铜。我先表扬了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的同学,然后提出为什么同样的反应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产物呢?同学们仔细观察产生不同现象的试剂,经过热烈讨论,认为是浓度引起的,要求实验验证。我迅速准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虽然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却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境界,我心中透着一份惊喜。
总之,生成式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灵性,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一朵奇葩。关注生成,让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让课堂呈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的理想,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并努力探索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8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