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司万龙摘 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71-001
初中生物教学,应按照“六大解放”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为学生减轻负担、培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1.在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的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2.在制作类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3.在探究实验类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探究实验类活动丰富多彩,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总之,课程中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