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 开启智慧
作者: 曹蕾摘 要:尊重是教学的前提。曾几何时,我们的老师太像老师;我们的课堂,太像课堂。师道尊严甚至成为学生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的桎梏,更别提兴趣的激发,智慧的生成了。为此,笔者作为从教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有些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77-001
一、何为因“才”施教
“才”作形容词:指才华,才能;作名词:人才,具有一定能力的人。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并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至今仍散发着熠熠光辉,指导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这里的“材”,我认为应更准确的理解为“才”:应指学生的实际。即不同能力的人。
试想:那个年代,孔子的学生年龄差距大:有的比孔子小几岁,有的比孔子年长几十岁;家庭背景各不相同:贵族、商人、平民;成长环境更是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一批批学生,孔老夫子岂能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授课,统一要求呢?当然,他也许从未想到“统一”二字。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学生身份五花八门;有接受能力强的,如:子贡;有智力较差的,如曾参;有勤奋好学的,如颜回;有懒惰不思的,如宰予。但经孔子的教育,都成了有学之士或有为之人。
因“才”施教就是要尊重并承认个体认知差异,接纳并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合理的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不断向上发展。
二、何为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我个人在本文中先将它狭义地理解为:教材(文本)。暂且不谈孔老夫子的“无课本”“无大纲”教学,幸哉:有他的学生记录了老师的言论,出了本《论语》。因而《论语》似乎就成了膜拜孔子思想的教材。
本人作为从事语文教学近二十年的小学教师,虔诚地拜读了《论语》的儿童版(图文并茂),普通成人版(纯文字),“于丹”版,被大师的睿智深深折服。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中,边教边思,对备课及课堂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有了一些思考。
小学六年,十二册《语文》书。贯穿了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的系列要求。让学生如何有效地完成《课程标准》中的达成目标,是“减负增效”学语文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这样“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指苏教版语文教材):
三年级作为段落学习和写作学习的起始年级,可谓责任重大。每当我送走一届毕业生,回头再从三年级教起时,恨不能将这帮“懵懂”儿童,一口吃成个“胖子”。总是无比怀念那教得得心应手的毕业生,内心的纠结总要持续大半学期。就这样,老师听课时还评价我授课内容“超纲了”,学生也表现出吃力或茫然的样子,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冷静下来,我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前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大纲》中要求达成的目标,开始尝试自主选择课时重难点,抓住训练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例如《庐山的云雾》:全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重点段落是典型的先总写,再具体分写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我就积极扣住段落的表达,“先入为主”,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随即,采用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了两个片段写作:《校园里的菊花千姿百态》《春节的焰火瞬息万变》。学生由学文到写物,有结构,有表达,牢牢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再例如训练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绝对不是千篇一律,不管学到哪篇课文,都机械地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一定要抓住典型课文。例如《螳螂捕蝉》一课即可采用“课题拓展法”,训练主要内容的归纳。具体为:本文主要讲了少年用《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简洁完整,便于操作)这样的课文还有《大江保卫战》《半截蜡烛》《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开天辟地》等。
例三:《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为了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以石榴树容易招虫的对比写法,反衬樟树“永久保持驱虫香气”的可贵之处。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如此典型的采用“反衬”手法来进行写作的片段。因而,教师要紧抓不放。利用给这个段落分层,概括层意的教学过程,自然渗透了“反衬”手法的教学,水到渠成。这样的文章还有《桂花雨》《水》等
三、“才”“材”相融
老师们如果意识到了学生的“个性”与教材文本的“典型性”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上课与辅导。想必,学生的思维将会打开,能力即将提升,智慧不断生成,“减负增效”的理想教学状态能够呈现。
为此,应力求做到:
1.“才”为先:备课备学生
要力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年龄,甚至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中,发现教学的实施点,以点带面,逐个击破,相信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材”为本:备课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文本,也是师生活动的根本。只有确定了教材的训练点,课堂实施才有保障,学生才能学有所获。
3.“才”“材”相融
作家高敏在《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一文中写到:“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点与缺点也非常清楚。所以,孔子的教育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因而,在当下,无论是哪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扑面而来,无论是哪一流派的教学模式产生,无论是哪一层次教学调研的压力,教师都应:
坚守一份从容: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才“施教;
坚守自己在课堂上的责任:深入钻研教材——因”材“施教;
承担自己作为“为人师者”的重托——教育是一份担负着国家兴亡的民族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