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作者: 李斌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不是动作的重复,也不是记忆的强化,而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没有思维参与的数学是残缺的数学,没有思维参与的数学教学是失败的数学教学,在数学课中,我们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展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79-001
一、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闸门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思维的发展是从提问开始的,它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又是学好新知的前提和基础,提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巧用变化,发展思维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变,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可以拾阶而上的脚手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也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教师出示一个装有一个红球一个黄球的口袋,然后再在口袋中放入一个黄球,问: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学生口答后教师又将刚刚放入的黄球变为绿球,问: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教学,其数学问题的演变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以学生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学生对数学问题演变、分析、解决的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这样不仅沟通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同时在变化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对红球可能性的大小与总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
2.穷追不舍,发展学生思维
在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原,往往会根据师生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采用“追问”的形式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教师在原有的口袋中放入一黄球,后又将黄球改为绿球,教师问:为什么红球的可能性都是三分之一?之后,又放入一个黄球,得出红球的可能性后,教师又问:红球都是一个,为什么可能性却不同?这样的两次追问,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球的可能性与球的总数有关,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3.自主提问,发展思维
自主提问是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一种手段,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尊重,它不仅能更好的沟通新旧知识,同时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和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更多的学生提问,教师可为其恰到好处地点拨与答疑,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拨开云雾、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善于思考、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进取,更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
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教师给了学生以下几次自主提问的机会:在玩扑克牌,红桃、黑桃各是1、2、3时,教师问:你能提出几个与可能性有关的问题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在玩数字卡片1-9时,教师出示:摸到的( )的可能性是( ),让学生同桌间相互说一说。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仅仅充当听众、观众的角色,而是更多地充当“活动者”“参与者”的角色,教师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潜能,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策略是打开思维的钥匙
面对摆在你面前的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你应采取何种方法来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并能以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1.放飞想象,发展思维
有人说:语文教学需要想象,其实数学教学更需要想象。数学想象是数学形象思维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数学创造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使学生真正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一课中,学生得出三类三角形后,教师并未给出各类三角形精确的定义,而是出示三角形其中的一个角,说道:“想象一下它的样子是怎样的?你能将它画下来吗?”“在一个三角形中,可能有两个直角吗?如果有,它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教学,教师为学生搭建想象的舞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想象中捕捉形象,在补角中建立表象,在观察中获得发现。
2.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具体化,从而发展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又能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例如《三角形分类》一课中,教师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纸各一张,要求分别折出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分别剪成2个锐角三角形或2个钝角三角形,将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分别剪成2个钝角三角形或1个钝角三角形和1个直角三角形。这样的教学,教师仅仅是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中,获得感性认识,强化感知,促进知识内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三、实践应用是思维升华的催化剂
毛主席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从古至今,实践应用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所在,它是思维升华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了《可能性》后,教师出示A~9,说明小红和小丽玩摸牌游戏,请您为她们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此时学生的热情高涨到了极点,个个跃跃欲试,思维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先设定了一个大前提,10张牌反扣并大乱,每人摸30次,摸后放回。细则有:(1)摸到单数小红得1分、摸到双数小丽得1分;(2)根据花色;(3)根据牌面,如比5大,比6小等等,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跳出了书上单纯看牌面来设定游戏规则,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
总之,精彩的数学课堂不一定非要强调形式如何新颖,内容如何丰满,当教师引领学生在数学思维世界里遨游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就可以说是有效的、深刻的、灵动的。这正如波利亚所说:要把三分之一的努力花在教些基本的数学上,而把三分之二的努力花在培养学生有益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