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ppt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玲摘 要:新课改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ppt成了课堂教学的必备“武器”。在聋校,ppt的设计和使用更要合乎常理,根据聋生特点恰当配合黑板和实物交替使用,凸显教学的主要地位,以最大限度的发挥ppt的辅助作用,从而促成高效课堂。
关键词:聋校; ppt; 辅助; 高效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03-002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小黑板悄悄躲到了角落里,ppt课件似乎已经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必备“武器”。尤其在聋校,多媒体课件代替了老师的描述和演示,方便了教师的操作,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但是教师该怎样合理的运用ppt,又该怎样把ppt的辅助作用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呢?为此,笔者尝试通过下面教学片段的分析和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1】《圆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ppt课件):一片草地,草地中一棵椰子树,一只羊拴在椰子树上。
师:同学们,大家看看这幅图,试试能不能猜出一种水果?
生1:苹果。
生2:椰子。
生3:……
师:大家看看,这不是一只羊吗?羊会做什么?想想,快点!
(因为已经快下课了,老师很着急,学生也都锁着眉。)
生:……
(继续猜,但没有答对的。)
师:大家看,这是羊,羊饿了会怎样啊?吃草啊!吃的草越来越多,最后会怎样啊?
(老师更着急了,干脆比划着深入引导吧!)
生4:草莓!
师:唉!对啦!
(老师终于舒了一口气,学生似乎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大家看,这只羊围着树吃的草是什么图形啊?
生5:圆!
师:那同学们看看羊吃的草形成的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啊?
生6:绳子!
生7:半径!
师:对啦!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
疑惑:
*草地、椰子树、羊,这三者放在一起合适吗?
*椰子树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再揭示知识点”、“先揭示知识点,再让学生猜谜语”,哪种方法教学效果更好?
反思:
1.ppt的设计要符合常理
在设计ppt的时候,教师尽量要遵循常理,这样也有助于孩子们其他知识的积累。
2.ppt的设计要力戒消极信息的干扰
徐州市铜山县教育局教研室孙景华老师说:“教学辅助媒体的使用,应有助于对教学主导信息的刺激,应力戒消极信息的干扰和泛滥。”
3.ppt的使用要凸显教学的主要地位
教师设计“猜谜语”固然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猜谜语”毕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巩固所学知识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案例2】《分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ppt课件):一盘桃子(共有四个)。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一盘桃子分给四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把一盘桃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这盘桃的( )?
(ppt中三条虚线分开四个桃子。)
生1:一个。
生2:4份。
生3:四分之一。
师:对啦!我们把一盘桃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师:讲解怎样写。
同上步骤教学“二分之一”。
同上步骤教学,但是增加桃子的个数(分别增至6个、8个、10个、12个)。
……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理解的不是特别好,所以在练习中分12根小棒的时候,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疑惑:
*课堂教学中“ppt”PK“实物”,哪个更好?
*聋校的教学可以完全效仿健听学校吗?
反思:
4.“ppt”与“实物”须择优而用
聋生由于听不到,所以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弱,作为聋校的教师就要多利用形象的、有趣的素材和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掌握知识。那么当“实物”遇到了“ppt”,我们是否就该摒弃“实物”了呢?笔者觉得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权衡一下,对于帮助孩子理解知识,“ppt”和“实物”哪个更恰当、更有效?
5.ppt的使用要立足学生特点
对于上述教学片段,笔者特意在课后和执教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说这课用实物可以吗?这位老师回答我说,她正好听了健听学校的好几节优质课,都是用这样类似的ppt。我们学校的这些特点和健听学校有很大不同,难道我们还要完全效仿他们吗?当然健听学校老师做的很多ppt是很好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性地使用,但是不能“一刀切”的拿来,因为我们聋校有聋校的特点,我们的ppt要立足我们聋生的特点。
【案例3】《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
师:按照ppt设计不断呈现页面。
生:遵循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和讨论、练习。
黑板上从头至尾只有课题“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公式”写在黑板上,其他什么也没有。
【案例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
师:用ppt和学生一起逐步分析、呈现例题。
师:再呈现和例题类似的练习。(此时例题分析已经没有了,已被练习覆盖。)
生:回忆刚才例题的分析,尝试仿照例题做练习。
疑惑:
*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主角”——黑板真的不好用了吗?
反思:
6.ppt不能全盘占据黑板的位置
案例3中老师从头至尾只在黑板上写了课题和一个公式,这里老师和学生确实是“减负”了,重点也突出了,但是学生似乎一节课都在老师预设的圈圈里转,学生一节课都在用手语比划,压根就没动笔。不知道这个计算类的课用这种形式上完以后,学生课后练习会怎样。
案例4中教师和学生虽然分析了例题,但是让学生模仿做练习的时候,例题早就被练习覆盖了,“仿做”又从何谈起呢?特别是一些比较难、步骤比较复杂的题目,还有一些文字语言叙述比较多的题目,对于语言组织能力本来就比较弱的聋孩子来说,没有例题的参考,让他们独立完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这时不能抹杀例题的“示范”功能,要在大黑板上和学生一起把他的“探究”过程呈现出来。
总之,“ppt”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但在具体的设计和使用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合乎常理的原则,力戒消极信息的干扰,要根据聋生的特点,恰当配合黑板和实物的交替使用,凸显教学的主要地位,以最大限度的发挥ppt的辅助作用,促成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徐州市教育局.《徐州教育科研》,2003.5,p36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