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 几点思考

作者: 杜厚娴

摘 要: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一个完美的课堂小结,使学生学的快乐,达到教学目标的预定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08-001

上课,对于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每天都要经历、都要体验,可以说“上课”一词与我们密不可分。当我们静下来思考就会觉得:真正上好一节课则并非轻而易举,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公开课”的老师更能体会课前所付出的艰辛。我今年9月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培训”活动,日程安排我们第四天听两位培训学员代表的公开课,我们在聆听、欣赏、评价之余,都有所感触,有所反思:到底怎样的数学课才算一节好课?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挖掘教材要深入

俗话说的好: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如果没有我们老师课前对教材内涵的深入挖掘、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的理解,找不准其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新知的生长点,就不明白其所要呈现的思想方法,也就不可能去备好一节课,更别提去上好一节课了。

我就以这次学员上的其中一节课《五(上)解决问题策略》第一课时为例。此节内容执教老师只要拿到教材,首先就会思考:此解决问题的策略与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教案时就要考虑,要从学生已有的画图、列表策略这一知识储备基础出发,把握新知生长点,这样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学生们的认知冲突中,体会“有序”这种思想方法,从而真正体会本节课“一一列举”策略的内涵。可以说学生们学的主动、学的快乐,接受的顺理成章。

只有这样,师生配合才能默契;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放手,让学生利用已获得的解决问题策略来探究新知。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就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在循序渐进中逐一攻克难题。学生们学习就不会生搬硬套,不牵强附会。就会在解决例2时体会必须先分类,再列举,列举同时还要不重复。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获知过程就会倍感轻松,真正做到“水到自然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我们在挖掘教材的同时,还要做到:此文中是否适应其学生所在的地区现状,是否适应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适应当前学生身心的发展……诸如此类问题,执教老师要对文本有挑剔、怀疑的目光。还以学员上的这节课例2为例:“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熟悉教材的老师都会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但老师明白,学生明白吗?可以说学生们都订阅过图书,有这方面的经验,在订阅书刊时,学生可以出现重复订阅某种书刊的现象,如果这样一来就违背了编者的意图,就不再是“3+2+1=6”这种订阅方法了,而是“3+2+3+3+3+1=12”种的订阅方法。问题出在哪?就在于此文本“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这里的“本”字,让学生有太多争议的地方,学生可以重复订阅2本相同的书刊,也可重复订阅3本相同书刊。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前一定要把握,预设到这一点。为了避免意见分歧,此时,我们可以适当调整一个文本,使其改为“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如果想到这一点,学生们就会按编者意图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当然也可把例题文本改为适当的其他文本内容。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所以我认为深入挖掘还是有必要的。

二、小组合作要充分

“小组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充分发挥其小组每个成员作用,人人参与,主动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真正的做到合作。但我们在每节数学课上真正落实到位的又有几人,可以说“装模作样”、“流于形式”比比皆是,可以说都是“作戏”给人看的,特别在公开课、评优课上屡见不鲜,其实我们都在反思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更充分呢?我在教学中也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同时也发现,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小组合作。

如《三(上)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例,这节课内容就比较适合运用小组合作来教学,毕竟三年级的孩子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发散思维未达到一定高度,每生也就只能想到两三种的口算方法。他们在思考时就会想到是否只有这种口算方法呢?其他同学还有和我不一要的方法吗?哪种方法好呢?学生们有了想法,再在老师的引导下,不由自主地就在组内合作交流了,这样学生们在组内就会积极参与、不甘落后,把自己想法与大家分享的同时,也会集思广义,认真听取其他同学不同的算法,取长补短,从而完善、升华自己算法。这样各小组就会合作的恰如其分,组与组之间就会“互惠互利”。无意间就达到了“还是小组合作力量大”这一需求。以后再遇到此类知识,学生们就会主动在组内合作完成了。当然要想充分发挥每个小组合作能力,做到人人有事干,人人都主动,还需要老师课前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合理搭配,合作分工,让每组力量悬差不大,组内成员搭配能取长补短,各司其职,要有领头羊,会组织、会分工、会合作。

但也有不需要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如“一些专业的数学术语——自然数、质数、合数”等根本不需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只要老师直接告诉就可以了,若用上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能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出来吗?

三、课终小结要精彩

大家都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我们执教的每位老师是否也会思考:好的课终小结不也是锦上添花吗?一节好课,学生们学的不亦乐乎,老师引导的恰如其分,听课老师口口叫绝,如果课终再来点创意,就会让整节课更完美,学生听的意犹未尽,同时让40分钟的课堂在高潮中结束,课外又达到延伸。如果我们每位教师想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课堂效率会比预期的效果还好。不要再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为课终小结了草结尾、形式化结尾了!

到底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这只是其中的几点小细节,我的一点点小看法,要想真正上好一节数学课,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总结。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们努力,相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明天会更美好更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