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 雷艳芬

摘 要:《品德与生活》教材作为一个范本,有其局限性,实施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程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教学活动与自然、生活、社会进行信息交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本文主要浅述激活品德与生活课堂“三重奏”。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激活; “三重奏”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11-001 综观前几年的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说些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品德与生活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师角色等方面大胆改革,创造出一条更适合的新路。

一重奏:教学内容巧“化妆”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

1.教材内容由大变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如《让世界充满爱》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小学生来说,白求恩、罗盛教等英雄人物离他们生活实际太远,因而目标太大。为贴近学生实际,可补充现实材料,使学生对重大国际事件关注了解;对世界各国小朋友生活状况能关心;热爱世界和平等,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材内容由繁变简。从认知、思维、记忆的角度来说,只有研究对象越具体,人的认识才会越深刻。如《神州巨变》在教学中,可重点选其中学生较熟悉的一项——体育,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名列第四,亚运会第一位等相关内容作生动具体的描述。

3.教材内容由虚变实。教学内容运用故事、寓言等的目的是: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是用古人陈正之、孙敬等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与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可补充班内优秀生介绍是怎样合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的内容。

二重奏:教学形式戴花环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1.两难问题巧安排。著名思想家老子曾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教学《美好的家园》中,我故意设计了这样的两难问题:龙泉市中心广场,周五晚上总有广场文艺演出,为了看演出,家长以你人小,不碍事,让你站上去看!还把香蕉、菠萝皮往人群中一扔。这来自于我们身边真实的事例,让同学们猛然醒悟……

2.采访调查勤体验。体验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我们的社区》做如下设计:课前,全班同学分成十个小组,分别去采访社区里的各行各业的人员:当我们在休息时,哪些人却为了大家美好的生活在忙碌地工作着、服务着?上课时,让学生分组表演,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当“小记者”,进行“零距离”采访,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心灵撞击。

3.情境表演促和谐。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小学生的特点是模仿性强,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中可安排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表演。如《我的家乡》通过表演接待,对话,在此基础上选上几位同学扮作不同国家的客人让学生分别接待,用英语来模拟接待外国人对学生来说真是件新鲜事,既加强了英语口语训练,又提高了组织表演能力,课堂产生了“溢出效应”。

三重奏:教师角色多脸谱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而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

1.扮演好朋友的角色。苏霍姆林斯曾说:“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鉴于这种平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

2.扮演启发者的角色。说到启发,有人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只有教师提问才是启发,其实不然。诸如生动形象地讲故事,用情感打动学生是一种启发;用实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这是一种启发;即使是教师的说理,只要说得深动、亲切、通俗易懂,而且针对学生的困惑,说到点子上,能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同样还是一种启发。总之,启发于否,不在形式,而在实质。

3.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实话实说》《大风车》等电视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同样也深受广大的学生欢迎。我想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如《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模仿《大风车》节目的风格,以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讨论交流、讲故事等多种形式体验劳动的光荣,懒惰的可耻。

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孩子们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就让我们从“心”开始,引领孩子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为他们擎起一片蔚蓝的道德天!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7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6次印刷。

[2]方明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第13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次印刷

[3]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