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樊人利摘 要:我一直坚信,每一个优秀教师,都是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成长成功的,同样,每一所名牌学校,也一定都是在教改和教科实践中诞生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游戏精神; 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20-002
我们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中,全体教师和幼儿正感受和体验着一种内在的变化和深刻的转型。那么,在哲学史上,有经典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借用这样一种逻辑,来回顾梳理我们的课题发展历程。
一、“我”是谁?——《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的诞生记
(一)“我”的自我鉴定,寻常的一面
1.什么是幼儿行为习惯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行为习惯”是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密切关系的,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人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
2.什么是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是需要教育者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认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和意义,用游戏精神的理念去观照儿童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加适合儿童。
游戏精神不排斥游戏,但重在“怎样的精神”,而不是“怎样的游戏”,以一种精神的特质来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希望摆脱外部压抑与强制,保持生命本有的生机与活力,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
3.阳光宝贝9个好习惯
我们实验幼儿园围绕“游戏精神”这一方向,开展“关注幼儿好习惯”的问卷调查、沙龙研讨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梳理出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素质基础,形成相应的幼儿行为所要达成的发展目标,师幼自编自创的“阳光宝贝9个好习惯”童谣,以游戏为主要载体,有机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方面。
会问好 会玩耍 会自理 会倾听 会交往 会分享 会阅读 会整理 会关爱
(二)“我”的不寻常的一面
1. 游戏精神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
回归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认识儿童的这种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前提。以此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儿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游戏之于儿童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 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自发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的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2.游戏精神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
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把游戏的特征归纳为“乐趣性、自愿性、无功利性及秩序性”。从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游戏,我们认为,游戏精神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1)自主性。自主性肯定了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人,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是活动的主体。
(2)愉悦性。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的基调是狂喜与热情,并且是与那种场景相协调的神圣或喜庆式的。一种兴奋和紧张的感觉伴随着行动,随之而来的是快乐和轻松。”游戏能够满足生理的愉悦,但更多的却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一种因为自由和投入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满足。
(3)创造性。游戏精神蕴含创造的特质,这是因为游戏者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的氛围、多变的形式与创造力所需要的元素正好具有一致性。游戏的主体自由、专注与情感体验的充分,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
(4)规则性。任何游戏都具有内在的规则性,没有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规则的形成应该是来自儿童群体内的一种“契约”,一种彼此的承诺。规则的存在看似是一种约束,而恰恰是儿童自由与创造的保障。规则的执行,也是一种互相的监督和矫正。一句话,规则的主体是儿童,规则的约定是儿童,规则的执行是儿童,而规则又服务于儿童游戏。
3.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促使我们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重新定位,它不应该是成人对儿童的粗暴干预或强加,我们要摒弃说教式、炼狱式、苦练式的培养方式,替代的是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模式。我们必须从认识儿童开始,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终极追求,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寻找儿童教育最优策略,寻找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最优策略成了我们的研究目标。我们要通过实践研究,为幼儿创造自主体验的平台,享受愉悦的过程,创造性地诞生和深化规则,以游戏精神努力改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幼儿更快乐、更健康地发展。
二、“我”从哪里来——《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的母体
(一)现状分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但现实不尽人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由于受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加上又是隔代,因此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忽视了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也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教师抱怨,孩子一届不如一届,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父母苦恼:孩子自理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甚至上了大学不能自主生活的人大有存在。
(二)培养方式的偏差
课题开展研究以来,我们通过开展《关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调查问卷,发现过去我们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方式上,运用的说教式占60%,故事式32%,游戏式8%。在幼儿的日常行为的培养中,成人稍不留神就会剥夺儿童的主人地位,甚至会扼杀儿童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好多的培养方式大多是让幼儿被动的接受,对习惯养成是他律性的作用。很多时候成人为了培养幼儿个某个好习惯会说得苦口婆心,幼儿却听得了无趣味,行为上改变缓慢。
(三)园本研究的优势
我园“十一五”期间对“原色教育”有了深入的研究,也对“游戏精神”有了理性的认识和积累,初步以“儿童中心,游戏精神”为我园课程核心价值观,但“十一五”的研究偏重于课堂,本课题是对原色教育的深入研究,既关注幼儿园的具体游戏活动,更强调将游戏精神作为我园的教育主张和办园哲学,以游戏精神改造原有的教学理念,为幼儿创设独立性、体验性、愉悦性的课程与活动载体,让他们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教育生活,激发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实现对游戏精神的上位追求,又通过行为习惯养成让游戏精神落到实处,更是对“十一五”课题的继承和发展。
(四)国内外理论支撑
1.关于行为习惯养成。在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关于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理论界与实践界都非常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大家一致认为行为习惯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幼儿终身受用,是幼儿成长的根基性平台,幼儿教育必须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并且,围绕行为习惯养成也探索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具体操作策略,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2.关于游戏精神。西方从自然主义教育到进步主义教育,直至后现代教育,尽管不同教育流派对游戏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与这些教育思想相对应的幼儿园课程变革都非常关注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希望在幼儿园课程中充分体现游戏的功能。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游戏与课程成为人们研究的主题,包括《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非常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一些幼儿园的课程方案与课程实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后,围绕游戏而生成出来的游戏精神近年来逐步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从精神层面探讨游戏对儿童成长的价值。
三、“我”要到哪里去——《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的行走
(一)我们的愿景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是个值得研究的命题,我们将深化对游戏精神、幼儿行为习惯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明晰我园的教育主张和办园哲学,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园本文化,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策略,最终不断总结与归纳,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园本培养模式,为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典型个案,使得我园已有“原色教育”的内涵与特色更加鲜明。
(二)我们的行走
1.教师理论的洗礼
我们从确立“儿童中心,游戏精神”的理念先铸“魂”,再塑“形”。首先,我们找到了行进的风帆,南师大黄进教授的《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一书,全园绝大多数教师已经通读至少三遍,老师们对游戏精神的主要观点了然于心,为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又特地邀请了该书的作者来园指导,用沙龙研讨的方式和专家进行交流,使全园教师的理念再一次得到升华。另外,我们还先后邀请了成尚荣、徐子煜、张晓东、曹国庆等省内专家以及市教研人员来园进行讲座,解开教师对研究的困惑,为教师点亮智慧的明灯,指引研究的方向。教师观念的转变,夯实了教师的理论基础,使得教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尊重幼儿,用游戏精神的方式推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良好环境的打造
幼儿各种良好品德习惯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利用墙壁、走廊、楼梯建立“好孩子,好习惯园地”,充分发挥环境设施的显性、隐性教育,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营造丰富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有意识地、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我们充分调动家长在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家园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针对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围绕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能力等内容,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等机会,重点开展讲座、研讨等活动,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理念和策略,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3.园本活动的创生
(1)在主题活动中强化好习惯
我们依托“春、夏、秋、冬”四大经典品牌活动,强化“习惯养成”。在亲子活动、小组活动中,通过比一比,讲一讲,评一评,特别是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引导幼儿唱“阳光宝贝9个好习惯”童谣,在游戏中了解“9个好习惯”的内容。特别是将养成内容细化,编制了朗朗上口的《三字歌》,内容浅显,带有押韵,易懂、易记。另外,还借助《三字经》《弟子规》等古典诗文快乐读经活动,使幼儿形成“出于口,入于心,导之行”的心理变化,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习惯养成”进课堂的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每个活动内容要与习惯养成有机结合,将“阳光宝贝9个好习惯”的元素融入到每个集体教学之中,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2.在实践体验中拓展好习惯
体验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扮演角色和进入设定的情景。我们通过角色游戏,引导幼儿扮演角色,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明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幼儿进入设定的情景,进入日常所能接触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具体情景,感受好行为的快乐;通过体验,进入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和事件,有针对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我们开展“我是文明小卫士”、“环保宣传员”等活动,让每个幼儿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督促一种行为,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深化。
3.在专题话题中学习好习惯
以“儿童中心,游戏精神”为课程核心价值观,整合优化各类课程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框架,大力推进园本化课程建设。根据课程目标,初步建构以《渗透式领域课程》为基础的嵌入式课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梳理出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以游戏为主要载体,要求话题名称、话题目标、话题中大部分活动、游戏活动等都要围绕行为习惯养成。
两年多来,我园全体教师始终以崭新的姿态,满腔的热情投身于课题研究工作,从优化幼儿的习惯入手,探讨、研究习惯养成的核心问题,探索在日常活动、集体教学、班级管理等以幼儿为主体的养成教育活动规律,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在反思中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作为理想环境中纯粹的过程展开的,其中充满着迷惘、困境和问题。只有从多元的角度去解读儿童的行为,努力运用“游戏精神”来解决一日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困境,以游戏精神努力改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之上促进幼儿更快乐、更健康地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编号:D/2011/02/6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