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运用的探索

作者: 凌国青

摘 要:我们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有目的地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兴趣密切相关的美术材料、工具开展美术活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满足幼儿的需要,使他们乐学,并促进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 生活化材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26-001

一、广泛收集,激起兴趣

《纲要》在艺术教育要求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并强调:“要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们也知道材料和工具在美术教育中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美术材料、工具,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而大自然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稻草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广泛收集,激起兴趣。

1.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和幼儿的力量来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纸等,从中引导孩子从身边的角角落落里、废旧物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如在美术活动《快乐的小鹿》中,教师在导入部分带领幼儿在垃圾桶里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拼贴画材料,像废纸、丢弃的塑料瓶盖等等。立刻,孩子们就感到了好奇,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接下来,教师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等方法做成一幅漂亮的画,孩子们欢呼雀跃。原来那些零乱的、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丽的画,从而启发幼儿发现、体验身边平时忽略的美。

2.收集大自然中的材料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的话,孩子们就能运用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材料,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想、异想天开地玩、新颖独特地去做。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由孩子们亲手收集而来的瓜果蔬菜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创作欲望,他们运用茄子、萝卜、土豆、辣椒等制作成了各种小动物,既有趣又生动;用各种瓜果蔬菜做拼盘,色彩鲜艳,造型美观;运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当印章作画,构思奇特又巧妙。孩子们在体验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过程中,对一切自然物充满了兴趣。

二、动手动脑,变废为宝

对于自己收集来的材料,孩子们会格外珍惜,并更加乐于探索,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摆弄废旧材料,大胆进行造型或装饰活动。这时,需要教师给予幼儿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操作前能按自己的能力和操作意向选择适宜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变废为宝。

1.模仿中的一物一用

为调动幼儿作画的欲望,在刚开展活动时期,一般教师选择的是具有美丽图案的,在印画过程中能自然成型的生活物品作为美术工具及材料,使孩子们在美丽图案的吸引下产生绘画的兴趣。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藕》中,幼儿和教师一起谈论藕的用途,开始时幼儿话题始终围绕吃。可是当教师将藕切开,让幼儿观察藕的横截面时,他们异口同声:“好像花朵啊!”教师再摆出一副魔术师的模样,示范印画。他们就会特别惊奇,纷纷拿起老师事先给他们准备好的一截截藕,兴高采烈地蘸着各色颜料,愉快地印出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从而感受到了色彩的美丽及创作的乐趣。

2.活动中的一物多玩

孩子的美术活动不仅可以用学习活动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在区角活动中开展。孩子们在玩玩乐乐中思维不断扩展,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也创造出了一物多玩的新花样。比如在一次区角活动中,孩子们迎来了美工区的新伙伴——各色各样的纽扣。田田第一个拿起这个新玩具在海绵上蘸了颜色,在纸上印出了一个个花瓣,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孩子们看见了都聚了过来,也照着她的样子印了起来。不一会儿,贝贝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只见他用一根绳子将各色各样的纽扣串联了起来。他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觉得不够好看,又找来了几片树叶作为点缀,一串好看的项链就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时,教师及时鼓励幼儿多动脑筋多作尝试,去探索一种材料的多种用处。这样一来,很多材料在活动中发挥了一物多用的作用,幼儿打破了思维定势,不但充分发挥了材料的功能,而且大大丰富了幼儿的作品内容,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多元性与灵活性。

3.主题式的多物一用

在不断地尝试、实践中,幼儿了解了许多工具、材料的特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工具、材料的运用,表现出同一主题的内容。例如在蛋糕房里做蛋糕是孩子们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做的事,教师可以结合秋的情境,由教师、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种子,让孩子尝试用树叶和种子装饰蛋糕。这不仅在孩子的自我探索中渗透了点、线、面的知识,而且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掌握根据主题进行多物一用的创造途径。

三、自主学习,大胆创造

幼儿美术创作活动就是把“孩子跟着老师走,教师抱着孩子走”变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的创作氛围,有效地借用生活化的美术工具、材料来唤起蕴藏在幼儿身上“沉睡的力量”,使幼儿在无穷的乐趣中学习、体验、实践,发现色彩世界之奇妙。

1.提供自由、开放的生活化工具和材料

在材料投放上,教师要赋予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为幼儿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各种生活化的材料、工具,可在教室放置“百宝箱”以满足幼儿的各种创作需要,也可为幼儿开辟“美术创意领地”,为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提供空间,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工具,按自已喜欢的方式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内容。

2.营造轻松、和谐的创作氛围

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要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当幼儿运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教授给他们相应的技能,在他们掌握之后就及时地退出,让他们自由发挥。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真正让幼儿的创作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完成。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研究与实践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