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供应链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

作者: 兰婷婷 王忠吉

摘 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蔬菜在人们的一日三餐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当前蔬菜供应链中存在诸多问题,譬如蔬菜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时间过长、交易信息不对称以及物流流通过程中损耗率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终端菜价过高,本文针对此类问题指出了减少零售商数量、减少渠道层级、改善运输模式等具体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蔬菜供应链;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78-0011.蔬菜供应链

蔬菜供应链是指包含蔬菜产销所涉及到的与之相关的所有环节,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不仅包括了涉及蔬菜流通环节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而且还包括菜农、采购商、消费者、种子、农机、农药、化肥、政府以及信息提供者等相关方面,蔬菜供应链优化的目标是使参与蔬菜流通过程中的各方达到共赢。

2.蔬菜供应链的特点

2.1市场力量不均衡,且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我国是一个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的国家,生产力相对过剩,在我国,大多蔬菜是农户自己生产,再经由菜贩卖出,相对于其他的市场参与者,这些农户的市场力量是非常薄弱的。

由于市场信息分散,人们很难全面地把握市场上的供求信息以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蔬菜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蔬菜集中上市时,蔬菜价格剧烈波动的现象在我国频频发生;此外蔬菜的保存时间短的特点限制了蔬菜跨地区的即时调节,这样就加大了蔬菜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风险。

2.2较高的物流要求,且“大小年”特征显著。由于蔬菜的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而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却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地域进行蔬菜流通交易,然而蔬菜易腐烂的特性,使得蔬菜即便采取了保鲜等措施,仍然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并且这个比例会随时间和空间距离增加而迅速增长,使蔬菜的流通成本上升,这就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所以,蔬菜供应链对物流具有较高的要求,并要求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以减少蔬菜供应链环节蔬菜的损耗。

分散农户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难以把握,往往在无法辨析市场给出的错误信号以及地方政府对市场的错误判断,这样盲目生产,会造成蔬菜“买难”和“卖难”的现象交替地产生,进而会加重农民的负担。蔬菜价格“大小年”波动现在似乎成了规律,价格波动不仅会加重社会资源的浪费,还增加了蔬菜流通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运营难度。

3.当前我国蔬菜供应链中的问题

3.1蔬菜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参与利润分配的人员过多。我国目前的蔬菜类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各类农产品首先经过一级批发市场进行集中,然后再经由一级批发市场向二、三级批发市场配送,最后再通过二、三级批发市场流通到各大超市、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由于流通环节过多,使得蔬菜的流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同时,由于蔬菜流通过程中以个体贩运为主,而个体由于经济相对不宽裕,无力改善蔬菜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条件差的现状,使得物流主体之间不能形成大规模流通。这就导致了蔬菜物流的规模不经济,这也是蔬菜终端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3.2零售商销售规模局限,导致菜价上升。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蔬菜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分得利润,然而不同层级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在批发的数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与前面的批发商相比,零售商批发蔬菜的数量最少,批发数量少会导致规模不经济。同时,由于零售商的实力相对来说较为弱,以个体户式为主,即销售蔬菜是取得家庭收入的主要手段,所以,在销售蔬菜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高蔬菜的销售价格来增加收入。

3.3信息不对称导致信息搜索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下级批发商在向上级批发商购买农产品时,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价格公布机制,仍以较为传统的交易方式为主;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会按照习惯来进行消费,对于这些个体而言,很难改变时间点和消费地点,更难及时的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因此这两方面均导致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所带来的农产品价格走高。

3.4物流损耗率高导致成本上升,抬高终端价格。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设备较为落后,如蔬菜在田间采摘、清洗、冷藏、运输、采后处理及冷链系统仍没有形成。因此,大量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变质或者腐烂。据有相关统计,我国生鲜蔬菜在常温条件下,流通中损耗为20%-30%,而发达国家生鲜蔬菜的运输损耗率为1.7%-5%。因此,在终端价格中已经包含有这一部分的损耗成本,无形中提高了农产品售卖价格。

4.蔬菜供应链优化策略

4.1精简供应商渠道层级。蔬菜渠道具有多层级性,每一个蔬菜的运输环节大多都是中间商在运作,每一个中间商带来的都是其价格的上涨,这部分上涨由两部分组成:蔬菜运输成本以及中间商的利润。每增加一个层级的中间商,就多了一个层级的中间商的利润增额。虽然每一个阶段的运输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可以除去有的中间商的利润。通过强大的中间商取代较为弱小的中间商,使其利润归属于强大中间商所有,从而可以实现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与此同时,由于渠道具有层级越低,数量越多,不可替代性越强的特性。因此在精简各中间商渠道时,应该从供应商渠道最上层开始精简,如越过一级渠道供应商,由二级直接向零级取货。这种方式在具体的人员配置、车辆安排方面较容易。与此相反,层级越靠下,其中的路线越复杂(难度递增),同时由于难以实现信息对称,因此较为理想的做法是从供应商渠道上层精简。

4.2采取适当的行政干预。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必要的干预价格的行政手段,制定蔬菜价格上限以达到减少零售商的收益,迫使较差的零售商退出这个行业,而优质的零售商通过良好的服务、薄利多销的策略,仍可以获得可观的营业收入。

4.3解决信息不对称与物流问题。通过提高管理效率以及改进物流技术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物流损失这两大难题。引入先进的信息传导机制,发布蔬菜交易指导价格;在蔬菜集散地建立先进、高效的信息发布公告等;以此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蔬菜价格上升。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物流技术,从多方面降低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参考文献:

[1]赵冬梅,隋静.中国蔬菜物流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23)

[2]武云亮.我国蔬菜物流链的现状及优化措施[J]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11-20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