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背景下增效是硬道理
作者: 吴芬摘 要: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五严”规定,为学生减负。作为老师要如何来应对这次机遇呢?怎样解决当务之急有效实行减负增效呢?这些问题一直在我脑中盘旋,这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明确、系统的答案,但我还是对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总结。思考过去教学方式的利弊,寻找更好的途径来应对这次的挑战。
关键词:减负; 增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12-001
减负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家长们则喜忧参半,老师也更多的是担心。减负减去的是机械的劳动,增加的是智力的筹码。可以说减负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现在我就结合这段时间的思考,来谈谈在减负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一、减负下“增效”势在必行
“减负”不单是为学生松绑,让学生舒服一些,而是要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小的压力下,学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出更强的能力。于是我们老师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道难解的数学题:5-2=?,5是指5天的在校时间,2是指2天的在家时间。2天在家,学生能否自觉合理地安排时间?能否劳逸结合?能否保证在校的学习效率?这些疑问无从给出明确的答案。学生在家,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不可能时时刻刻监督孩子。而老师则更是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所以撇去这2不算,5就显得尤为重要。5-2到底等于多少?关键在于如何抓住这5,提高这5的效率。作为老师,我们既要让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又要面对高中课程内容多、课时少、课程紧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上花更多的工夫,在教研上下更大的力气,切实在5天的有限时间内,实施高效教学。由此可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二、课堂增效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活动中会涉及三个层面:课堂、教师、学生。所以要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我们都知道,课堂是进行教学的载体,教师和学生是其中的参与者。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但我认为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参与率高、教学效率高、达标率高才是减负增效的核心与归宿。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增效”的具体措施。
1.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课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逻辑结构是教学的骨架,所以一堂课要有合理的课堂逻辑结构。譬如:第一,老师要有明确的师生活动,我们活动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活动哪些以教师为主,哪些以学生为主。第二,老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流程,明确教学的各个环节然后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前后顺序以及所占用的时间比例。处理好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最后形成一堂顺其自然的课,便于学生接受。第三,教师要有合理的时空分配,挤干水分、清除泡沫、突出重点、拒绝拖课。
2.优化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课堂教学要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让学生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一味的填鸭式的输入教学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教学是以人为主体的理性活动,因此优化教学手段势必应运而生。譬如情景教学、暗示教学、合作教学、讨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把这些教学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积极地加以引导,必将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3.发挥教学机智
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施教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构成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具有应激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等特点。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我们老师课前多么精心地去备课,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还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的契合,借题发挥, 灵活地驾驭课堂尤为显示教师的功底。
三、增效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挖掘他们的潜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种高效的教学追求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首先它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花工夫花心思精心地去准备一堂课,但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同时教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掌握这门艺术,使课堂有生命力,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幽默感和敏锐感,能灵活地解决各种问题。当然这种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经过磨练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老师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和教研探讨,同时准确把握各种再教育的有利条件和机会,不失时机地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减负”减轻了学生身上的包袱,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但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质量,减负不减质,不能亮完“绿灯”就闪“红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减负”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提高教育质量。然而要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课堂是最主要的阵地,也是最直接与有效的途径。要减负增效就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用心对待每一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键。当然提高课堂效率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它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根据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灵活运用。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修正。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李涛.提高课堂效率之我见,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2]周继红.中学课堂教学效率探析,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223~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