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缘于探究之旅
作者: 施展玲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实行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新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这一现象说明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已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并且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
关键词:美术课堂;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22-001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真正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灵活恰当地运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爱上探究,学会探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愿
探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自主、独立或合作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可谓是课堂探究的起点。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抓住知识经验的连接点
在美术教学中作品的呈现形式虽然是经过精心加工的艺术形式,但它源于生活,如果隔断了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就抹灭了艺术作品产生与发展的痕迹,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参与是被动的。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美和美化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学习动机。
2.利用新旧矛盾的冲突点
学生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强烈意识到旧的方法已不适合新问题的解决时,会产生用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渴望,出现新旧知识、新旧观念的冲突。引导学生多进行添画、组画、记忆画等练习,培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大胆创新,将课本内容拓宽、画活。
3.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
学生的认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可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兴奋点。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因此,教学必须体现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材料的开放性、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1.体现多层的、差异的探究目标
主体教育论认为: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四个方面。探究过程中学生采用的策略、方法以及获取的成果,由于个人经验的不同,必定出现相对的独立性与差异性,只有尊重了独立性和差异性,才能真正唤起主动性。因此,必须允许不同的学生各自达到不同的探究目标。
2.提供现实的、开放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例选作认识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使学生由消极地等待发展成为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
3.设计顺应的、动态的教学流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活动中应重视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反思”,教学过程必须顺应学习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迸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3.1借助知识再造,经历探究实践。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
3.1.1尊重知识再造的原貌。探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必须让学生看到各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自体验“如何做”。进行“再创造”时,要尊重知识发生的原貌,充分体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真实起点。
3.1.2重塑知识再造的历程。探究性学习对过程的关注,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结论,还在于过程的本身。教学应避免概念过早地“符号化”,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过程,获取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3.1.3整合知识再造的资源。在经历知识再造的过程中,学生每迈出一步探究性的行动,都需调动自己原有的各种知识、技能。需要探究者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这不仅需要某门学科本身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时还要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起点上找到新的生长点,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2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3.2.1质疑问难,引导探究。课堂交流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更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推进剂。通过质疑问难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方向及主动参与机会。因为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探索者的努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敢于打破常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疑”中思,在“思”中学。
3.2.2小组合作,促进探究。班级授课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但往往也出现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等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赋予全体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强弱互补,共同发展,促进探究过程的有效开展。
3.2.3创设争辩,推进探究。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在辩论中可以培养善于思考、勇于发现、敢于表达的能力。经过辩论可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敏捷性,点燃参与活动的热情。
探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教学形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学生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意识、态度、倾向。这对于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具有基础性意义,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所在。因此,“课堂探究”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探究。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辜敏,扬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3]潘建中.正确树立初中美术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4]武健.探究式学习——美术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