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技巧
作者: 韩友庆摘 要:近几年江苏物理高考命题的选择题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主要考查概念的辨析和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判断等。求解选择题与求解其他题型一样,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仍需通过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以求较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
关键词:物理高考命题; 选择题; 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26-001
现将解答物理选择题的常见方法总结如下:
一、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利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得出正确结果。
例1关于分子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B.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C.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D.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在上升阶段,其分子势能越来越大。
解析: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减小,需克服分子间斥力做功,所以分子势能增大,选项A正确;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选项B不对;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选项C正确;物体上升增加的是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无关,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 A、C
二、逐步淘汰法
经过分析和计算,将不符合题干的选项逐一排除,最终留下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例2 A、B两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并以该方向为正方向。已知mA=1kg,mB=2kg,vA=6m/s,vB =2m/s.此后,A追上B并发生碰撞,则碰撞后A、B两物体速度的可能值为
A.vA=2m/s,vB=2.5m/s B.vA=2m/s,vB=4m/s
C.vA=-4m/s,vB=7m/s D.vA=4.5m/s,vB=2.75m/s
解析 用动量守恒定律可排除选项A;A、B两物体碰撞后总动能不可能大于碰撞前的总动能,所以排除选项C;A追上B发生碰撞,且碰后同向时,碰后A的速度不可能大于B的速度,排除选项D。 参考答案 B
三、假设推理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题目中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用这个结论去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例3 L型木板P(上表面光 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相连,如图所示。若P、Q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的受力个数为( )
A.3 B.4 C.5 D.6
参考答案 C
四、逆向思维法
一般说来,我们是看到题目,再联想到选用解题方法,而此时,我们可以选择逆向思维,一道“面目狰狞”的题目也许会变得可爱可亲起来。
例4为探究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电流的关系,将原线圈接到电压有效值不变的正弦交流电源两端,副线圈连接相同的灯泡L1、L2,电路中分别接了理想交流电压表V1、V2和理想交流电流表A1、A2,导线电阻不计,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 )
A.A1示数变大,A1与A2示数的比值不变
B.A1示数变大,A1与A2示数的比值变大
C.V2示数变小,V1与V2示数的比值变大
D.V2示数不变,V1与V2示数的比值不变
解析 我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后面的电路往前推理。由于V1不变,线圈匝数比不变,V1与V2示数的比值不变V2示数不变,D对;当S闭合后,副线圈回路总电阻减小,电流强度增大,A2 示数增大,又U1I1=U2I2, A1示数增大,I1I2=U2U1不变,A对
参考答案 A D
五、计算求解法
计算法是根据命题给出的数据,运用物理公式推导或计算其结果并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方法多用于涉及的物理量较多,难度较大的题目。
六、极限推理法
所谓推理即根据题给条件,利用有关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或物理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或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然后再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选择.所谓极限推理是把某些物理量推向极端(如μ取无穷大或0,电源内阻取无穷大或0),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计算,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6如图所示,M、N是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R0为定值电阻,R1、R2为可调电阻,用绝缘细线将质量为m、带正电的小球悬于电容器内部.闭合开关S,小球静止时受到悬线的拉力为F.调节R1、R2,关于F的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保持R1不变,缓慢增大R2时,F将变大
B.保持R1不变,缓慢增大R2时,F将变小
C.保持R2不变,缓慢增大R1时,F将变大
D.保持R2不变,缓慢增大R1时,F将变小解析 保持R1不变,把“缓慢增大R2”理解为增大到R2最大,因R0和R2是串联关系,两者电压的和为电源电动势,R2最大→UR0最小→UMN最小→电场强度E最小→F电最小→F最小,B正确;R2不变,增大R1,R0两端电压不变,电容器两端电压不变,故F不变,C、D均错。
参考答案 B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26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