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留一点空白
作者: 马桂银摘 要:“空白”是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段之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下一定的“空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不但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的“空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填补,开启学生的思维;还要掌握教学空白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开启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空白”效应; 学习兴趣;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38-001
一、语文教学中留下“空白”的必要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正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出它的巨大影响力与震撼力。可是,在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些奇怪的现象:部分人过分热衷于课堂气氛的热闹,热衷于高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殊不知,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了真正的被动者,静思梦想的空间消失了,浮想联翩的机会没有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
这样的寂静,就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二、语文教学中留下“空白”的策略与方法
1.引人入胜留“空白”
上课伊始,学生的兴奋点还没有转移到课堂上来,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能在学生进入情境后恰当地运用好“空白艺术”。如在《春》的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重点,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味,并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都说“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大家想起了什么诗了吗?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很快,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等许多的名家诗句都一一地回忆起来了,而且与画面的意境也很吻合。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修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顺水推舟: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美妙境地吧!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处理难点留“空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应是全信息,特别是在课文的难点关键处,应该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留下空白,让学生进行艺术地填补与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的能力。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中说马克思“停止了思想”,那为什么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教师积极诱导学生去填补这个“空白”,学生深刻理解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价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思想家形象。这种巧设疑虑就是空白艺术的运用。
3.充分利用作品中的“空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此,我们应细心体味,反复吟咏,仔细揣摩。如:如课文《孔乙己》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明可能没死,“的确”表示肯定死了,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呢?应该说:学生填补“空白”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另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板书中留“空白”
课堂教学的板书应力求简洁、精美,既醒目又悦目,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留出一部分“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将之补充完整,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故乡》这篇小说时设计的板书(带括号的词语,为学生按教学内容思考、概括后填写):
仅仅有限的几个词语就鲜明地再现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农民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赏析水平,真是妙不可言。
5.余音绕梁悟“空白”
在终曲(结课)之时,教师若能设置一定的“空白”,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定会让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在学习了《繁星》这篇课文之后,我给学生讲了许多小时候发生在星空下的趣事,最后巧妙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到山中、田野、江畔、果园区“访星星”。学生热情一下子高涨,在教室里就开始设想自己的计划,结果全班有80%以上的同学真的在学习之余去访问了神秘的小星星,并写下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这样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留下“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随意的事情。“空白”效应只有在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向的开放性,也要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惟有艺术地利用“空白”,才能在“空白”处实现真正的超越!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38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