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数学教学中考试思想渗透的艺术
作者: 胡瑞侠摘 要:由于中考数学试题注重尽可能全面覆盖初中数学知识点,根据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试题中对于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相关的重点知识,出现的频率就更高。可见,考前数学教学必须坚持立足于课本及课程标准,全面复习,加强考试思想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中考数学; 考试; 思想;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46-001
在中考数学教学中,保证实施三层递进模式的最佳方法就是——三轮解题法。有些考试题乍一看会、一做起来就卡壳,或者无法立即得出结论,需要看一看,思考思考、演算演算、琢磨琢磨……真是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每每都是在这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宝贵的时间,每次考试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会答的先答,不会答的后答”在应试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若同时将它当作考试方法不见得灵,因为它仅是定性地指出了方向,定量分析不清楚,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出现有人用它灵,有人用它不灵;有时灵,有时又不灵的现象。尤其是重要的考试,每题必争,每分必夺,哪道题都不想轻易放弃,哪一问都想攻下来,哪一分都不想丢的时候,就往往失灵。而“三轮解题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量化清楚,可操作性强。
一、稳扎稳打,准确总结
考试是一门学问,中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我们要把平时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作中考,从心理调适、时间的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不断调适,逐步适应。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算准确。应试的策略要因人而异,基础好的同学做选择、填空题可以控制在较少的时间内,把时间挤出来留给其他题,基础不好的同学可能就需要1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主要是看怎么处理效果最好。每次考试后,学生自己要认真总结:第一,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第二,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第三,本题主要运用了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第四,错因分析,从而调整复习,使复习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为打赢中考之战作准备。
要在复习中突出重点,提高能力,就应该注意各部分知识及方法,特别是重大课题跨学科的基本联系。沟通知识及方法之间的联系。中学数学内容聚合起来可分为“数”、“形”两条线,因此,更应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注意数形的联系与转化,对于平时教学中无法完成的一些重要课题,设置专题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予以突破。
二、提倡通法,淡化特技,提高速度
在进行中考复习时,对适应面宽、应用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法,力求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对那些适用面窄、局限性大的某些特技“绝招”,应予以淡化,以免削弱对基本方法的复习和训练。
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提及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整体处理思想等思想方法,在复习时要系统化和专题化,对常用于数学解题的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待定系数法等通法,尽管各自有不同特点和应用范围,但都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复习时应进行强化训练。
在抓实了通法的前提下,要寻求一题多解,探求最优解法,拓宽思维领域,克服呆板性,促进灵活性,提倡学生打破陈规陋习、力求标新,培养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加快思维速度,冲出思维的单一性,突破知识的固定范围。中考复习应提倡通法,淡化“特技”,但我们不应否定发展创造性思维、寻求优化的解法来提高速度。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在进行复习的解题活动中,发挥方法沟通上的灵活性,拓宽解题活动的思维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解题速度。
三、加强对应用性、探索性问题的训练
初中数学的大部分知识中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背景内容,近几年增加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考题是中考数学试题新的特点之一,体现了数学试题要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应用题主要是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率问题、浓度问题等,问题背景较理想化、陈旧化。新型的应用性问题主要是利率、利息、商品销售、利润、人口增长率、环境保护、建筑加工、运输决策、合理规划等,问题背景较复杂且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整理实际问题,从纷繁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进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由于学生都是从初中过渡的,而初中三年的数学教学,对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使得在考虑某些问题时存在单一、片面的思维。其次,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应用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定义的不完整。这些都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出现对数学理解困难,概念模糊等情况。
复习中还应注意加强探索性问题的求解训练,要注意对一些典型例题、习题进行改编,或将题中的某些条件加以限制,可研究其逆命题,或探索结论成立的重要条件等,将其改编为探索性问题求解,加强归纳、猜想能力的训练。
探索性问题的最大特征是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待于探求,给考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创新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探索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有探求条件、结论、存在、规律、命题变换等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条件探索型、结论探索型、存在探索型。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高级教师编写组编著. 名师指导初中生学习方法实用大全[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7
[2]王京山主编. 成绩提高有良方 帮助孩子学习进步的黄金法则[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