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妙问,再逢《轴对称图形》

作者: 叶正贵

摘 要:《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教学通常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结合实例(天安门、飞机、奖杯图),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关键词:小学数学; 轴对称图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78-001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教过的老师都有印象,在此节课后还有一节数学活动课《奇妙的剪纸》,目的在于巩固应用轴对称知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图形美、数学美。当我再次教学此内容时,参照以往的教法心中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于是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适当的调整和尝试,发现的确收到了不一样的优化效果:

电脑出示一组轴对称的窗花剪纸

师:美吗?

想自己也剪出这么漂亮的窗花吗?

生:想。

学生动手尝试。

师巡视并现场采访:为什么你要对折,对折,再对折?

生:因为——我也不大清楚。

生:我想大概是——

师:看来,剪纸中还大有学问,可能还和数学有关呢。今天就让我们边剪纸边讨论“剪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剪纸中的数学问题)

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谁剪的窗花最美?

生1:我觉得张同学的窗花很美,线条很流畅。

生2:我觉得潘同学剪得也不错,图案给人一种协调优美的感觉。

生3:我认为他们都剪得很漂亮。老师,您认为呢?

师:我觉得各有特色。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

生:这些窗花都对称!

板书:对称。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这是对折后的图形,你们能猜出它是什么吗?(出示松树、衣服、蝴蝶的图形)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1: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生2:这些图形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

生3: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

生4:我觉得这些图形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以后,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一样。(电脑演示)

师:像这样的对称图形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轴对称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叫对称轴。(揭示课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对称”概念的教学。教学中,学生首先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学生能有意识回忆出来的数学知识,如数学概念的名称、数学符号、数学命题以及对数学事实的具体描述等。陈述性知识主要由命题的形式在头脑中表征。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激发对知识的“悟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悟出:对折以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剪窗花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对折?”——把生活中的问题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看一看谁剪的窗花最美?”——让学生自己抽象出这些图案的共同特征。通过游戏“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一个“猜”子引出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总结和揭示。这里三个“妙问”环环相扣,简练而不简单,与传统的数学课本例子有相同之处,都用来作为引入数学概念和理解数学方法的基础。但二者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数学课本一般都按照科学体系展开,忽视了学生自己非正规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没能让学生的常识、经验性的知识派上用场。而这里的情境问题是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在“妙问”的引领下,“巧思”也自然呈现。从生活原形中,从学生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原形(窗花)——显示模型(几个简化了的特殊图形:松树、衣服、蝴蝶,突出图形对称特点)——数学模型(对称概念)”这一过程,使学生经历了对概念“初步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对思维材料进行加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问题设计,提出好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激起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探究的愿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来说相对简单、易于掌握的内容,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只需要轻轻点拨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把握提问的技巧,问在知识内在联系处、教学关键处、归纳概括处、加深理解处,多提一些趣味性、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少提一些判断性、组织性的问题。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在《善于提问》一文中提及 “适当的比较是优化的必要基础”、“下个学段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我们应该‘回头看’各个学习内容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什么是教材呈现的逻辑线索,在此又是否存在其他的选择。”是的,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对以往的教学设计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巧思妙问,从而找到一条更适合学生,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