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者: 李松梅摘 要:“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拨开云雾见明月”,使得课堂更具生机和灵性。
关键词:小学教学; 错误资源; 有效的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84-001
经常看到不少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甚至连学生要怎么样回答问题都准备好,让学生事先背下来,等到课堂上再被提问表演,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什么错误出现,自然被列为完美的教学。笔者就很疑惑,我们的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吗?我们的课堂真的是这样的吗?没有学生错误的课堂真实吗?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还原课堂的真实面目,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错误,审视学生的错误,有效利用好教学中的错误资源,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会成长,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呢?
一、营造和谐课堂,是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前提
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如果我们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教学中的错误,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他们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思路常常引起教师的极大关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识障碍容易被人忽视甚至遗忘。其实,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育的资源。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小步走、慢慢走、步步为营,通过道道设防来努力防范学生发生的错误。即使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因为有预设的答案和教案规定的行进路线,为了预设教案的完成,往往会回避学生的错误,出现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等现象,有时甚至把学生的不同意见乃至一些创见都当作错误而抛弃。由此带来的最大“错误”是教学丢失了其最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回避教学中的错误,应树立正确的错误观,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和指导,体现出学校教学的作用与存在的价值。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错误观
学生出错,教师不应为他们辩解,而应指出来,请学生来解读,再加以引导。“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面对差错,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但我们的教学不是要满足学生的虚荣(真正的自尊来自成功),而是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过,从来没有全盘的错,教师要做的是“吹尽狂沙始见金”。教师要帮学生形成正确的差错观。首先,给他们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生自古谁无错”。其次,引导学生看到差错的价值。第三,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吃一堑,长一智”,不犯同样的差错。第四,在差错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错误,都要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面对。
二、精心预设错误,是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关键
充分预设错误,发挥教师在教学的主体性,是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在教学中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设的轨道走,常会出现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创意,而这些往往是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了解本班学生情况,对学生学习中会出什么情况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中才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发利用错误资源,促使学生会学。
1.凭借经验,预设错误
面对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凭借经验,有些关键性、规律性的错误是可以预料到的,只要把学生的错误再交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研究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在议错、辨错中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2.用心设计,诱导错误
有些学习内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出错。而这并不等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深刻、灵活。此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犯错。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的长分别是6厘米和10厘米,其中的一条高是12厘米,求它的面积。这道题很有难度,学生要判断这条高对应的底是多少,不动脑的同学就会胡乱地列式,我先让学生做,然后汇报答案,我把所有的答案写在黑板上:(1)6×12(2)10×12(3)6×10再让学生分析这些算式哪个正确,通过分析学生明白,12厘米不能是10厘米这条边上的高,因为那样的话就不符合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能是6厘米这条边上的高,所以用6×12来计算面积是正确的公式。让学生经历错误再分析纠正错误,这样的学习才深刻,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
三、巩固强化,让错误不再重现
运用“差错资源”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错误不再重演,让差错不再重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巩固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出现错误时能及时自我纠错,让错误不再重现。
“错误”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与失误,他伴随教学的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必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恼,为防错、纠错费尽心机。防微杜渐、亡羊补牢的做法也算不上十分明智,教师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冷静地分析错误原由,有效地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中反思,从错误中学习,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拨开云雾见明月”,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生机和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