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插图更精彩

作者: 王定红

摘 要:课本中的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针对当今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插图淡出课堂的现状,笔者提出合理地、巧妙地、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资源,充分挖掘插图丰富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使插图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关键词:插图; 情境识字; 感悟文本; 训练说写; 快速背诵; 观察能力; 想象联想;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83-001

课本中的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文、课后练习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插图不仅是课文内容的直观再现,也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细致传神的插图不仅美化了教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使得课本上丰富多彩的插图渐渐淡出课堂。纵观各层各级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语文评优课、各类公开课,没有课件似乎就称不上一堂具有时代气息的好课。而能关注、利用插图资源的教师现在可谓是少之又少,插图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新理念与教材设备的矛盾冲突中,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教材的理性叙述中,如何合理地、巧妙地、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资源,充分挖掘插图丰富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使插图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一、激活插图,提高语文素养

1.利用插图,情境识字

好的创意,是教材的生命。在低年级的识字教材中,不仅在字的上方注上了拼音,还配有精美形象的图画,为儿童识字写字设置了很好的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文中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认字形,解字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中,就配有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教学本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插图,分析“笔”“尖”“看”这三个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另三幅插图,并与相应的字对照,分析每个字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从而体会“灶”“尾”“歪”这三个生字的构字特点。就这样,借助插图,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学生便从中悟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紧扣插图,感悟文本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是插图最明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很多都是课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突破点。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先出示放大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丹顶鹤后问,谁认识它?并揭题板书 “丹顶鹤”。齐读课题后,让学生看图,问,谁知道“丹”是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插图,马上就知道“丹”的意思。图文对照,了解词义,认识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不失为解词的极佳方法。

3.巧借插图,训练说写

留有空间是现代教材应有的品质;留有空间,也就留给学生说话写话的肥沃土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配有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大多妙趣横生,形神兼备,让人激情飞扬,给师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给师生留下了无限的创造天地。如在苏教版第三册练习2中,有一综合性训练的题,要求学生观察秋天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其实,像这样可以用来进行说写训练的插图,教材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素材,灵活使用插图,就可为学生创造说写的机会和内容。

4.活用插图,快速背诵

教材中有些课文相对较长,故事性也很强,文中所配的多幅插图较好地展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配有多幅插图,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二、整合插图,培养能力发挥功效

1.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看图写话时,首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插图,弄清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图意,然后再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先观察景物,再观察人物,并启发学生把看到的内容按照观察的顺序,在脑海中排列起来,最后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想象,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姿势、神态等,不仅让人物说话,而且让花鸟虫鱼等都会说话,把观察引向深入,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

2.激发想象联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以前,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联想。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

3.提高审美情趣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教育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有自己特定的主题,有的围绕课文内容形象地展示主要情节,关键人物,优美景物;有的针对练习及页面的设置进行了美化。教材中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插图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唤醒真挚的情感,或放飞涌动的灵感,均凝聚着人们求真的欲望、向善的情感和审美的需求。如在教学《雾凇》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雾凇的插图,感受雾凇的奇特壮美。然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欣赏插图时这些珍贵的审美体验,引导他们用合适的词语、诗句、比喻等描述画面,赞美雾凇。学生纷纷说,玉树琼花、晶莹剔透、洁白高雅、宛如银花怒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而且也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对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影响学生的情感取向,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追赶潮流,费尽心思查找资料,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制作精彩的课件,而把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丰富多彩的插图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我们要让插图重新焕发光彩,让语文教学因插图更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