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学校、家庭、社会合育资源的集聚
作者: 徐坤生摘 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阳光儿童人格品质为目标,集聚“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助推”的合育资源。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社会; 合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98-001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身体素质、行为养成、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应充分发挥主体性、系统性的功能。依据各校实际,可以集聚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
1.集聚“课堂”,抓好基础工程。学校要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晨会或午会课、班队活动课、升旗仪式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2.集聚“习惯”,抓实养成教育。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根本,从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集聚“三节”,丰富校园生活。(1)红色节日。建队日、六一、国庆节、节水节等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2)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3)学校自办的节日。如艺术节、体育节、双语节、科技节等,多途径地引导学生把体验收获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从而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起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
4.集聚德育“每月主题”,开展多彩活动。学校德育处每月确立一个教育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各班积极开展活动。
5.集聚“经典阅读”,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浸润童心,提升学生的人文与道德素养。
6.集聚“校园之星”,丰富精神内涵。构建单项性的“校园之星”评选项目和标准,如:“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守纪之星”、“诚信之星”、“礼仪之星”、“阳光之星”等等,每学期评比一次,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道德素养。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一个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初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亲含辛茹苦所养育的孩子不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而且还要是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对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的人。如果说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集聚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
1.集聚“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以家长学校为切入口,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促进三者的紧密联系。
2.集聚“家教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活动。改革家长会模式,借助家长委员会的沟通力量,以“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研讨会”为主要形式,增强家教科研氛围。通过家长培训,提升家长素质,使家长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巨大影响。
3.集聚“亲子平台”,促进亲子间情感交流。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爱与支持,支持的前提是亲子间良好的沟通。为增进亲子沟通,融洽家长、孩子间的情感,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努力搭建亲子沟通的平台。
4.集聚“家校路路通”,沟通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利用“家校路路通”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及学校、班级的一些要求及时地告知家长,同时也邀请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用力拉近家庭和学校的距离,及时准确把握孩子成长脉膊。
5.集聚“开放日”,让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家长听课,参与教学活动,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辅导,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以社会教育为助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大课堂。学校应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优势,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依据学校实际,可以集聚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
1.集聚“校外素质教育基地”,激活外部教育功能。学校在利用好青少年科技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开掘好本地区的优良民族传统、革命传统、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社会信息(包括法制、纪律、社会公德等)、学科教材等方面的德育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用以开展对学生的经常性、针对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锻炼,感受来自社会的教育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可以把校外辅导员请进校园,让他们给校园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清新诱人的时代气息,感受时代发展的铿锵脚步。
2.集聚“社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充分利用社区关工委和退休老教师这一资源,利用假期(特别是在暑假中)在社区义务开办学生喜爱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讲座、兴趣班、辅导班等等。在多彩的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提升学生的健康、文明等道德素养。
3.集聚“社会实践活动”,在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通过开展争做“安全、环保小卫士”活动和争做“好公民”活动,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亲近大自然”、“军营快乐行”、“环保一日游”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以“锻炼自我,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小公民道德教育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适应社会,使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悟,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深化。
如果我们把学校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生长离不开家庭这一土壤和社会这一天空,土壤越肥沃,阳光雨露越适宜,它越会枝繁叶茂。因此,要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就必须立足学校,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配合和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