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

作者: 邵金芳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使用导入激趣、新授调趣、尾声延趣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关键词:激趣; 调趣; 延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97-001

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经验:

一、导入激趣——渐入佳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便没有真正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重视优化新课的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猜谜导入的好处是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教材上。

二、新授调趣——妙趣横生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攻来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新授具体做到四个“趣”。

1.以读促趣

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自读,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默读,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静静地与文本对话;朗读,让学生通过美妙的声音传递自己的阅读感受。唯有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学生在反复的朗读感悟中,对作品、对语文也就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兴趣。

2.以问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问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问题太难学生无从答起激发不了兴趣;问题太容易,人人皆知更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度,既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学生去深思,又是经过认真思考能回答出的问题,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说生趣

变教师解惑为学生讨论,把说的权利留给学生。现代小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敢于表现。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师绝对不包办替代。

如教学《郑成功》一课理解“惊恐万状”一词时,我注重运用说来帮助学生走近人物,走进文本,理解词语。

生1:敌人惊恐万状:有的就像受了惊吓的老鼠到处乱撞,“哇哇”乱叫;

生2:有的手拿土枪,但两眼发直,两腿直打哆嗦;

生3:有的东躲西藏,不是做了刀下之鬼,就是跌落大海,一命呜呼;

生4:有的干脆跪地求饶,哭爹喊娘;

生5:有的见势已去,拔剑自刎;还有的竟尿湿了裤子……

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惊恐万状的意思在学生脑海中鲜活起来。课堂上学生发挥想象,充分练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4.以写强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为此,我每堂课都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成功的舞台——练笔。写下课堂的精彩,写下课堂的收获,写下课堂的碰撞。很好地将学生每节课的收获留住,长此以往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每节课的收获,更是学习语文的点滴兴趣。

例如我教学《最后的姿势》一课,课末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请以“谭老师,从你这最后的姿势中,我读懂了……”开头,写一段话。

生:谭老师,我读懂了你最后的姿势。最后的姿势是地震发生时,临危不乱,镇静地指挥学生逃离现场。最后的姿势是你恪尽职守,在地震时没有临阵脱逃,而是舍己救人,无私大爱,誓死护卫学生。你虽然死了,但你虽死犹生。

生:谭老师,你是一位恪尽职守的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您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四个学生的生命,您那舍己救人,无私大爱、临危不乱的伟大师德,永远地留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您是真正的英雄。

生:谭老师,我读懂了您最后的姿势是在地震发生时的临危不乱,指挥学生自救;是在有学生冲不出去时,自己恪尽职守,舍己救人,誓死护卫学生;更是在保护学生时的那份无私大爱!您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学生在练笔中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成功,更沉浸在文本带来的艺术享受之中,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不被激发出来吗?

三、尾声延趣——趣犹未尽

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的“压轴戏”。尽管接近“尾声”,但也必须精心组织,精彩表演。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比如执教《詹天佑》一课的尾声:

师:在京张铁路修筑后的第十年,他爬上长城,遥望自己留下的工程,对天长叹,留下了激昂的文字: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的是我的生命能化作匍匐在华夏大地的一根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莫大的幸事。

师:此后不久,詹天佑便忧郁而死。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课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答:喜欢读书的你,阅读《詹天佑》一书;喜欢电影的你,可以观看电影《詹天佑》;喜欢历史的你,查阅詹天佑的事迹资料,了解他修筑铁路的背景。

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实事求是地纠谬厘正中调动学习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尝试,通过这些尝试,我感到课堂上学生已变成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成求知的殿堂,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引下,语文素养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江平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2001,1重印)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2001年7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