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中情感激励法的实施
作者: 姚园园摘 要:体育课程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在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上,学习情感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体育教学; 情感激励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57-001
笔者从事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多年,现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激励法进行阐述。
体育教师只有营造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创新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成功实施心理干预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重拾信心,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来。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情感缺失分析
体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有助于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和提高。然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却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对教师发出的指令或要求反应迟缓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进度和质量,也不利于学生体育潜能的开发和体育人才的培养。
对于这种体育教学现状,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通过与学生交谈、问卷调查与走访等途径找到了症结所在:
1.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目中,他们上大学深造的主要目的仍旧是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结构,重智力开发轻体育锻炼的思想还根深蒂固。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过为了能够顺利毕业,而在潜意识中认为体育课程无关紧要。
2.对体育课程心存一定的畏惧心理
体育课程对自身身体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差异性很大,再加上有的学生天生胆小,不敢“冒险”与尝试,因此只能“望洋兴叹”。
3.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教学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教学项目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如何将传统项目进行改进,既完成技能训练又增强教学趣味性是新时期体育教学的新课题。如开展毽球教学。
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体育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那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这种“情绪力量”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那就是成功。因此,体育教师应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不断激励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情感,让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当中,更好地实施体育教学计划。
1.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体育畏难情绪
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作为大学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前要认真做好学情分析,从内心深处关心和爱护学生。特别是一些身体条件不好,自尊心强的学生更要进行心理疏导,切勿挖苦和讽刺。对于诸如长跑、投掷、体操等体育课程,教师除了进行动作示范外,还应耐心地、手把手的给学生讲解技术要领,把教学任务细化、分解,让学生之间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反复练习,克服畏难情绪。
2.尊重学生差异,灵活多样开设体育必修课程
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于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表现为心理素质。个子高矮、体形胖瘦都会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一定的困难,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而心理素质方面,有的学生遇事沉着冷静,有的学生手足无措,对于同样的技术要求,学生们的心理表现也会大相径庭。这会直接导致所做的动作是否符合规范。因此,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更好的“投其所好”,实施情感激励。结合我校情况,我们在借鉴了国内外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了诸如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田径、羽毛球、体操等多门必修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为学生量身定做了训练方案,更是通过情感激励让他们敢于正视自我,超越自我,达到稳定推进,提高训练水平。
3.搞活文体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体育教师应尽可能通过一些体育赛事或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每年的省大运会中,教师除积极组织同学参赛外,还可组织本校学生组建拉拉队或表演队。再如,定期举行校际篮球联赛,通过学生自荐、师生推选确定参赛队员,与其他院系的球队进行切磋,不但可以提高篮球技能,还能促进人际交往,愉悦身心。
三、大学体育实施情感激励的常见方式
1.融通式激励
情感教育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既希望得以专业的体育技能培养,又渴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尊重和认可。因此从第一堂体育课开始,教师就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感。
2.勉励式激励
在体育技能训练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教师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完成,会降低他们的活动热情。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勉励大家,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3.参与式激励
如果教师能把自己也融入一个体育团队,与学生一起“并肩作战”的话,这种榜样的力量无形中会增强师生的亲近感,学生也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益。
4.期望式激励
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有过失的学生也给予宽容和理解,并给其改正和提高的机会。这样充满“人情味”教师势必会令学生心悦诚服。
总之,大学体育教学是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体育教师肩负历史使命,应成功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产生畏难心理进行疏导,并不断激励他们敢于正视自我,迎难而上,增强社会竞争意识,只有这样大学体育才能成为学生爱学、乐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革超,张群力.激励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昆明学院学报 2011.03
[2]王兴华. 激励性评价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3.] 金长伟, 肖尔盾 ,李淑梅 .大学体育课教学应注意情感因素[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