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手段
作者: 沈娟摘 要:化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化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关键词:诱导; 激发; 稳定;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18-002
初三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讲述与化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很想弄清其中的原由。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稳定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趣闻轶事诱导兴趣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我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得出结论] 潮湿的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来不及散发,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到草料的着火点。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学生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理解更深刻了。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利用一些相关的逸闻趣事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奇怪的“死狗洞”与二氧化碳。[情境]: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来,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认为洞内有一“妖魔鬼怪”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佑,他不敢轻举妄动。难道真的有这么离奇古怪的事情吗?通过我对这一探险故事的播放及富有感染的讲解,顿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迫切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求知欲大大提高。最后学生轻轻松松的[得出结论]:原来是不能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沉在山洞的底部。
二、实验探究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了探究铁的生锈原因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将苹果切开后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
1.可能与空气没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相互反应而“生锈”。
2.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3.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4.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5.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1.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2.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1-5,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学生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得出结论] 苹果生锈是果肉中的成分与氧气作用的结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果肉生锈越快。
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三、新颖教法稳定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对抗赛法为例,在学习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时,我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对抗赛。我在黑板上写了下列元素符号及化合价:H(0、+1)、S(-2、+4、+6)、O(0、-2)、Na(+1),每组发一张纸规定在十分钟之内比赛哪个组写出的化学式又多又准确。然后每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怕漏写一个或错写一个。随着第十分钟的到来,先把每组的答案收起来,然后把标准答案通过背头投影打出,再让每组交换批改。最后把得分最高的组评为本周化学学习之星。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化学游戏法。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的实验和讲解,以及课后的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比如,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我先在每张纸片上写任意两个酸碱或盐的化学式,然后放入一个盒子内。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盒子在学生手中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盒子的学生摸出一张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化学式,并在两分钟之内判断两者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能的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的说明理由全对为胜;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方国才.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初中学习能力自测丛书——化学,第三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8,19原版全文